说说学生-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说说学生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6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说说学生
《说说学生》正文内容

说说学生

当然不对了,学生主要是学习

不开心,不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那种,即使99%的时间都在笑,你也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心是不快乐的。
把月亮关一下,我想偷摸难过一会儿。
你只是看起来很快乐,那些漆黑的夜晚。那些不敢哭出声音的日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感觉。只有你自己知道!

是为何卷铺盖回家呢?如果是学生不想读书了,那就是不对的。如果是该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那么学校是有权利要求学生休学的

读下来,看看你中了几箭?有朋友拿去给他的学生看,发现中箭的很多。

目录:

1.认为要准备好了再做 2.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 3.不愿意面对不可预期的逆境 4.小孩子脾气 5.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 6.懒于改变 7.用热情欺骗自己 8.给自己划一条线 9.没有意识到要和优秀的人一起 10.不知道衡量10年总收入 11.小红花意识 12.连他都可以 13.不会保护自己 14.不注意公共场合的举止言行 15.伸手党意识 ......

————

因为我们后续会做一系列互联网产品,需要邀请各种各样的用户,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同时也会给大家好处,比如之前在知乎里抽奖送出过一台最新的 iPhone,有类似新产品体验机会、知识分享名额时,也会告诉大家。

邀请大家先关注我的知乎帐号,之后有消息会通过这个帐号来告诉大家:

马力​www.zhihu.com

还做了一个好玩的事:

如何在知乎里找到男朋友、女朋友?

————

序言(整个回答有上万字,比较长,也可以往下直接翻几屏快速浏览):

过去几个月里,陆陆续续写了很多条,都是我自己的观察,和100%真实的体会。最近知乎官方出版了一本关于学生成长的纸质书,也把这些内容收录了进去。

以下不仅局限于学生思维,同时也是很多已经在职场上的朋友遇到的典型问题。我将这些问题总结下来,每隔几天都会补充一条,现在已经更新到40条了,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这个回答被收藏了67685次,远高于点赞的人数。如果觉得对你有用,收藏的同时顺便再点个赞,我会有更多动力来继续更新,不做伸手党。欢迎关注微信服务号:「知群」

用一张图开头

背景:

朋友圈、QQ空间里无意义的鸡汤太多了,真正的感悟,往往在于自己的真实经历、真实感想,而不是那种随手编的故事。

所以在一开始,我会先介绍一下自己,让大家都知道这是真实的人,有着信得过的背景和经历,不会浪费大家往下阅读的时间。

我是马力(马力的个人页面),知群的CEO,最美应用的创始人,创新工场的早期成员,产品经理、设计师、增长黑客。曾经和兄弟们一起创建了一家公司,被巨头收购;自己有十几年的专业经验,现在还是很多家知名公司和产品背后的顾问。

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艺术家、音乐家、数学家……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方式。对于互联网人来说,让自己参与的产品变得更好、体验更棒、实现用户目标和商业目标,就是互联网的美好。无论作为产品设计师,还是老板,他都很有「镜头感」,习惯从用户和员工的视角看到问题,然后跳脱出来,从设计师和老板的视角来解决。他是,马力。

这是2017知乎盐 Club 上的颁奖词。很喜欢,特别感谢写下这段话的朋友。感谢每一位支持我的朋友。

在知乎里是6个领域的优秀回答者,实名认证,当选过去年的知乎盐年度用户,出过电子书,很多人听过我线上讲的课,在大学里是兼职导师,给研究生等讲课。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持续积累,未来能够整理出一系列文章来,帮助到更多的人。

同样的关注底层逻辑的思维方式,我还用在针对互联网产品的思考当中,有一个系列文章:连载中: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目录)

以下是正在不断更新的思考:

1.认为要准备好了再做持续地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机会),本能的想自己还没学过(就像学校里读书时突然遇到了一个还没学到的内容),回避,总觉得要自己准备好了才行,但是却因此错过了机会。很多时候,是你有了责任,有了目标,才会让自己更强大,而不是自己强大了再做某事。永远让事情推些自己走才好。

更新的第一个例子:我的助理小明同学,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个机会,有一个新的专业领域,需要人去做。他纠结了很久,始终觉得自己没做过这个新的领域,万一自己不合适怎么办?万一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怎么办?会不会丢人?会不会搞不定?还是再学习学习吧。于是这样的准备阶段,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过去了,发现其实自己也并没有真正准备太多东西,而机会却已经过去了。实际上,这样的专业领域,很多人可能都没有经验,所以你才有往前一步就获得这个机会的可能性。如果一边积极争取机会,一边持续准备,将这个过程变成并行的、动态的,效率会更高。因为不断争取机会的过程,就会推动着自己更快的跑起来。(我并没有一个助理叫小明,但是这里每一个例子,都是我在工作中发现的,用一个统一的身份来指代)

2.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习惯了老师留作业,但工作了,很多地方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确切和严丝合缝,需要自己发挥。等待着被布置任务,也没有错,但是这就是泯然众人的做法。那些在职场上有突破的人,往往都更主动,他们不会羞涩于请教、不会因为担心麻烦人而影响工作,他们只是聚焦在如何让工作更好,所以积极主动。不要小看主动的力量。

3.不愿意面对不可预期的逆境很多人习惯了学生时代的感觉,习惯了确定性的事物,却不知道,工作中有很多非确定性。你总是在面对各种未知的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有些人面对这样的逆境时,不够坚韧,更喜欢逃避,很难承担更大的责任,职场的发展就会受限。

4.小孩子脾气不要把无知当个性,不要把口无遮拦当做直爽。其他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了解你丰富的内心,大家更想配合好尽快把事情做完。有个性和脾气不是不可以,是建立在你自身的本事和成绩的基础上。恃才傲物其实还可以接受,但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成果支撑还自我中心,就是会被嫌弃的节奏。

5.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自信心不强经常容易遇到,但是还有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其实一个新人在组织里,既有自己的努力,也要依赖组织提供的机会。我们常常说,要从小事做起,其实就是在攒人品,让别人逐步信任你。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只是大家已经积累起来的信任链条。不卑不亢,才是合适的风格。

6.懒于改变很多人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在一条轨道上,就不想改变。因为上学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就可以,但真正开始工作了并不是这样。例如很多人都觉得互联网行业(或者其他某个非自己专业的领域)不错,要转行,但是只是说说而已,一晃就很长时间过去了,除了说说、想想,并没有什么改变。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并没有魄力,缺乏落实到行动中的意愿,只在等待,但是等待并不会有什么结果。

7.用热情欺骗自己面试的时候问一些人,你为什么想从事互联网行业(其他的行业也是类似),回答说我很感兴趣、有热情,那你都做了什么准备?读了什么书?学了什么?都没有。另外一边,又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如果有了机会就可以学习了。这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了。这个世界很现实,或者说,这个世界很正常,公司首先不是学校,能自己学的要先学完,哪怕是自学,而不是等着别人教你。

(认为第7条和第1条矛盾的,请往下,看完全文)

8.给自己划一条线我是学…的、我是做…的,所以我不能……。往往想从别人那里获得行不行、干这个可不可以的肯定,但事实上,如果自己要突破,大多数工作都是有可能性的。总是能找到很多人失败的例子,也能找到很多人成功的例子,最后发现其实还是在于自己,没有那么多道线拦着,没有多少不可逾越的鸿沟。

9.没有意识到要和优秀的人一起

读书的时候,所谓的好学生和学习一般的学生,有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点距离。在社会里、工作上,要自己去拉近这个距离。时常看看做的最好的那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看些什么,这是一种非常快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和工作中,优秀并没有年龄的区分,大家很可能本来就不是一个起跑线,没关系,见贤思齐,看到人家好的点,学习到自己这里,就是好事。

10.不知道衡量10年总收入

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提法。很多刚工作的人,都想知道自己重点应该在意什么。很多学生会比 Offer 等等。其实,刚入职场的时候,收入多多少少,差别都不会特别大。不是说不应该在意,而是优先级一定不是最高的。真正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值能够增加多少,能不能通过工作,把自己作为一个产品给做出来。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去衡量自己未来10年的收入,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有自己能力的、资历的,这时候就会明白,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将重点放到经营自己这个产品上来,投资自己,让自己不断增值,才是正事。

11.小红花意识

当然这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希望被认同、被表扬。但是有时候,就是得忍受、承受阶段性的在角落里。可能很辛苦,可能做了成绩,没有人认同会觉得很委屈,稍稍做出点事就特别想获得认同。其实,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与沉淀,很多事你是在为自己做,做的多了,大概率会有好结果,即使不是当时立刻就会有。自己的行为过于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反而会打乱自己的节奏。

12.连他都可以

学校里你可能比一些同学成绩好,就认为你就是比人家优秀,等工作了也自然觉得自己应该比对方好,否则心态就有点失衡。其实,学校里有学校里的游戏规则,社会里、工作中有不同的规则。考试成绩只是一种规则下的标准,换了赛场标准就不适用了。在工作中,那些成绩比你差的同学,完全有可能「混」的比你好,必须要为此影响自己的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让自己变的更好,不要在比较中蹉跎。

13.不会保护自己

这个世界是存在坏人的,因为利益,因为妒忌,因为扭曲的心理,等等。学校里的环境相对要简单很多,但是在社会、工作中,情况就要复杂的多。比如如果你是医生,就要做好被医闹的准备,留下证据;如果你在公司工作,该有的流程、留下邮件的,都得有。

14.注意公共场合的举止言行

以前见到有人毫无顾忌的在知乎里分享自己是怎么简历造假的。其实从这里看到的,是如果你干了件坏事,起码要知道是坏事,悄悄的生怕被发现(尽管坏事还是不应该干),而不是招摇过市。通常这样奇怪的人,在现实当中也会吃苦头。顺便说,在网上骂人成本很低,但一旦碰到了硬茬,得罪人,如果刚好还在工作中遇到,同样会坏事。

15.伸手党意识

这个不是学生思维单有的,但的确年轻的朋友里比较多。经常看到有人上来就请人帮这个忙那个忙,要这个要那个,但是自己简单的搜索都没有做。一方面这样往往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想要获得帮助,想要多想想如何让人愿意帮你。

16.不会问个好问题

学生时代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是单向的,有一个同病就是不会问问题。问出一个好问题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学习互联网产品、学习 UI/UX 设计等,但是发现很多人问的问题都很空很大,比如说自己现在转行,很迷茫,有什么建议(太空洞),自己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能不能给建议(可以先查一下我以往的回答和文章)。问题问的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别人才能有效的回答你。

17.分不清哪些地方该节省,哪些地方不该节省

常常听人说我穷,没钱。当然有一些人的确是家境困难,但是更多的人,家境虽然不一定很好,但是至少是中等水平,在有些地方明明应该节俭的,却花了很多钱,例如不符合自己当前阶段的高消费,可能当年就是和同学攀比。有些明明应该投入的地方,例如学习和自我提升等,却舍不得花钱。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时,我建议挺多人至少应该买一步智能手机,提早感受,但是不少人会告诉我,没钱,谁给我钱去买呀。往往他们其实是能够挤出一些钱的,但是他们就是舍不得在这里投入,最终的结果呢,一些积极尝鲜和学习的人更早的抓住了红利,有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而在这上面节省的人,并没有因此变的更有钱。正确的对待投资和消费。

18.作为新人不够谦虚

本以为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发现其实还挺多人会有这个问题。往往我们说话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要基于我们的资历。如果你刚从学生时期到职场,通常你的资历都不会太深,即使在学校里可能相对优秀,在职场上也是新手,得能调整这个状态。不然很容易出现和自己资历不对称的气场,容易起反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唯唯诺诺,其实保持谦虚,并不意味着软弱或者退让,而是一种态度。

19.以为认识人多就是自己「资源」多

前些天有朋友采访我,问了一个问题,说感觉你认识很多人,「资源」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去认识很多人么?我回答说不是,这完全是两种不同思路。我认识的人的确多(主要在互联网行业里),但是这是结果,而不是起因。因为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和很多同行和朋友都有交集,大家基于共同的事情、兴趣认识,主要是一起做点事、一起讨论和学习,当然还有彼此认同,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有很多朋友,而不是因为要刻意去认识人。所谓人脉,什么是人脉?认识的人多就是人脉么?你想请别人帮忙,你也得过去、现在或者将来能帮到什么,这不是什么利益之类,这就是简单的道理,那么核心问题就是你能帮到别人么?实际足够?知识面足够?等等。所以并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而是要和事情、和自己的能力匹配,要让这个状态变成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刻意的。

20.急于贴标签和否定

比如如果你看到这里,认为前面都是鸡汤,而不是思考自己有没有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就会陷入急于贴标签和否定的困局里。用鸡汤来否定一切讲道理的情况,让自己的认知简单化,这是不成熟的时候常常会有的情况。这个例子里,真正的鸡汤是那些胡编乱造、为了鸡汤而鸡汤的,并不是有营养的道理。而上面那些,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自省,找出自己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直观的例子,很多人都会急于给各种事情贴标签,这样简单化的否定让自己有安全感,因为学生时代的题目很多就是这样的,非此即彼,有固定答案。真实的世界则需要自己思辨。

21.自己的学校强,就认为自己也强

很多名校毕业的同学容易有这个问题。其实工作中大家看重的还是实际能力,尽管名校背景在找工作时会有帮助。学历和学校的背景只具有概率层面的意义,一所好学校的毕业生通常表现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必然表现好。如果自己明白这一点,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信任,会让自己走的更稳。而反过来自以为是,稍有错误,这种反差反而很不好。

22.被他人的负面所影响

学生时代,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一个宿舍都学习好,或者至少不差,另一个宿舍则集体学习比较差,为什么呢?因为人和人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看到别人好好学习,自己也不会放松,看到别人在玩,自己也会跟着玩起来。工作之后,同样也会受到周围的影响,这种时候一方面要给自己找个好环境,另一方面要明白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路是自己的,以前那种别人不学习,我也跟着不学习的情况,最终还得自己买单。

2018.1.20补充

23.缺乏职场的必要沟通技能

例如邮件应该怎么写,能够清晰有效的传递自己的观点,把事情说明白,同时又要得体,不让人觉得反感。这在职场中是非常基础的,但其实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来教,很多人刚刚从学校进入职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职场上各种各样的沟通技能,书面的、语言的,都很重要。不是要花言巧语,而是要有条理和逻辑,讲明白事情,同时又不要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如果你在的公司环境不错,有一些「厉害」的人,向他们学习就可以。如果找不到可以学习的人,可以考虑换工作。

24.认死理,而不是权衡,只看外在,而不是深入本质

读到这篇文章,有些人会想,第一条和第七条是不是冲突的?第一条讲不要都准备好了,第七条讲不要空有热情,要有准备。想想这两条的区别是什么?不要等都准备好了再行动,并不是不准备。举个例子,第一条,你打算去做互联网领域的工程师或者设计师,不要等你先考到相应的专业再开始,而是立刻就可以动手行动,学习、找实习、如果是已经工作了就去找人结伴做项目、找机会等等。第七条,如果你什么都没约,就跑过去和人说我有热情,我想做工程师和设计师,谁会理你呢?类似的例子,在工作中还有很多,简单的二元思维,将原本不同的逻辑拧在一起,是很多人常见的问题。所有的道理,往往只看表面都可能存在矛盾和对立,就像我讲课时讲设计的原理时一样,不同设计原则可能是互斥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所有现象、规律和道理,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对立。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同的点之间权衡,在某个场景下重点考虑某个因素,而不是僵化的浮于表面。

(我把这条隐藏在中间,如果这个时间点之后,还有人在评论里说类似的问题,为什么第一条和第七条矛盾之类的,说明是没有认真读文章就评论,同样不是好事。可以自检一下有没有这个问题)

2018.1.21

25.容易被唬住

见过一些因各种问题受骗上当吃亏的新人,还有什么潜规则之类,往往都是因为涉世未深而被唬住。大概相当于读书时候遇到校园小混混,不知道怎么处理,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例如认识有学生被传统的培训机构骗了,还不敢说,因为对方说会封杀他,各个公司都认识之类,听上去挺可笑,因为就是一个小培训机构哪有这样的能量,他们所谓认识很多人大多是唬人的,但就是有新人被唬住。还有更过分的,乱七八糟的事,觉得老板有钱有势就不敢声张,甚至不敢反抗,其实也只是被对方唬住了,利用了年轻人不谙世事的弱点。

2018.3.24 更新

26.锚定在周围人身上

读书的时候,会和周围人比较,一个班、一个宿舍,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比如大家都好好学习、或者不好好学习等(参考#22)。工作了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里也是如此。实际上,如果在一个行业里,应该去和整个行业里优秀的人来比较,经常跳出来,看看最好的那些人都在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局限住。把自己目标设高一些,就算达不到,也是在往上走,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27.缺乏自己判断,容易被他人影响

最典型的是被父母、自己的另一半等影响。其实真正了解自己情况的,永远是自己。如果要做什么决定,一定要自己能综合情况做出决定,别人的建议只作为参考。见过很多人,要工作的时候,父母让去那里工作,就去哪里工作,自己的另一半不让做什么,就不去做。但是想一想,自己在外面读书求学,对于行业、新的事物,大多数时候都要多于父母,父母的经验未必能够直接作用在你的选择上(并不是说完全不听父母)。例如父母可能会希望你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们不知道你正面对一个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只能你自己判断来把握。

28.陷入循环里出不来

其实列出的这些点,不仅仅是学生有,大家都有,而且都会常常遇到,谁都不是圣人,只不过把它们都总结下来罢了。现在写条就是很多人会遇到的:

容易陷入到死循环里,特别是心态上的,一些事情想不明白,自己又不容易跳出来。来回反复,恶性循环。其实,该求助的时候,一定要向周围靠谱的人求助,有时候别人拉一把,你就能跳出来。同样的,当别人遇到这种问题时,你也可以主动伸出手。长期坚持这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事。

2018.3.30 更新

29.遇到困难退缩逃避而不是主动解决

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正如第1条和第7条一样,有着看起来矛盾实质又统一的两种做法(辩证)。一种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来解决问题,还是自己就缩回去,通过逃避来忽视问题。另一种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坚持很久消耗自己,还是很快找到别的路。其实这里面核心的是看自己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如果你打算换一条路,这个应该是基于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态,而尽量避免自己是以逃避的心态来选择。如果你的状态很糟糕,而且原因来自你自身,那么寄希望于换一个环境、换一条路,未必能够让自己情况变好。反过来应该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只是缺一个机会,那就可以换一个环境、换一条路。

2018.4.2 更新

30.没有能力边界的概念

有朋友和我说,他认为做事情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好,没有做好就是还不够努力,还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我和他说这其实这里只有一半是对的,对的一半是我们做事的确是需要努力。但是,我们得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没有人能够做所有事情,哪怕再努力。这个话题很大,我们只聚集在一点,就是自己的能力边界。越是成长,就会越发现,有些事情就是自己不擅长做的。比如人人都想做老板、当 CEO 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一些朋友会告诉我,当他们工作十几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 CEO,独立带领一家企业,而更适合做一个辅助的角色,这同样也能够让大家成功。比如学生时代,有些课学的很好,有些课就很糟糕,我们一定要把糟糕的部分补上么?不一定(注意,也并不是说一定不)。有时候,把我们能力边界之内的事情做好,结果会更好。超出了能力边界,如果要做,就得先补上能力,就得衡量各方面的投入了,包括自己的性格等等。接受自己有些事情不能做、不擅长,是迟早的事情,这并不是负面的,反而让我们可以聚焦在做那些能做好的事上面。

2.18.4.7

31.执着于口头争个输赢

你赢了所有的争吵,对方却扭头走了。你认为自己更胜一筹,但是结果却没有按照预想的来。人是复杂的,有时候不是单纯的道理,而是感觉。包括我们在这里讲的道理,正确但你未必很快能采用,因为人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我们的感觉会影响我们。对方觉得你太有攻击性、太霸道,可能就不和你玩了,甚至针锋相对,为了争吵而争吵,往往到最后原本的原因已经被忘掉,争吵的原因就是争吵本身。没有谁是不能输的,侧重于目标本身更重要,这往往意味着得和我们自己的感觉做斗争,用理性来缓和感应的困扰。

32.心态容易崩

很多比赛,选手往往到后面连搬几局,反败为胜,赢得了比赛。如果开始的时候心态崩了,就没有后来的胜利了。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一两次考不好,心态就会受很大影响。高考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在学校里没有学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一开始不顺利,刚工作了没有适应,心态就崩了,对自己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的好,踌躇、徘徊,这些都太正常了。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只需要明白,自己不是独特的一个人,而是大家都这样,都需要调节,总会过去,总会变的更好。

2018.4.8

33.忽视隐性成本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为了能够在普通的 PC 上运行苹果的操作系统(俗称「黑苹果」),折腾了好几天,然后我们在一起聊,不对呀,这样做就是节省一台苹果电脑的钱,但是,这几天的工作量,如果折算成工资,也已经有不少钱了,为什么不直接买台电脑呢?是的,这里面更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是购买电脑的真金白银,但是往往被忽视的是里面的时间成本。我们常常会对各种隐性成本视而不见,而只注意那些能够直接用数字衡量出来的显性成本。将自己的精力聚焦在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避免只为了节省显性成本,而忽略了那些不够直接、但是往往浪费更多的隐性成本。

2018.4.10

34.只找问题,不找解决方案,不具有建设性

很多职场新人会有这样的习惯,大家一起做事的时候,只提出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没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其实问题一定存在,而且很容易发现,和单纯找问题相比,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且推进下去。谁都不喜欢只动嘴不动手的人,也不会喜欢只有焦虑情绪、不能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另外,我们常常也会说,定义好一个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找到真正核心的问题,本身就很难,很多人所谓的找到问题,还停留在表象。

2018.4.12

35.无法区分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

学生时代的生活总体是线性的,所有的人都在接受下发的任务,一天一天、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完成就好。但是到了工作的状态,会发现所有的事节奏都要自己安排。有些事重要但不紧急,有些事紧急但不重要,还些是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对于后面两个,往往很容易分清。常见的问题是把握不住前两个,重要但不紧急和紧急但不重要。我们往往会投入在那些紧急的事上,尽管本身对自己不重要,但却忽略那些真正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比如,每天被机械的工作所累,却没有在提升自己、寻找更多机会上花费时间,总想着应该要去做某个重要的事,但是始终没有开始,因为总是感觉没那么紧急,知道有一天发现已经晚了。

36.没有坚持长线做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

有些事情需要长线的做,持续坚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有些人坚持在网上写文章,坚持某些技能的学习,等等。这样的事往往对自己很重要,但是一时半会又无法显示出足够的成果,于是一些人就做了一段时间然后放弃了,还有一些人耐着性子做了很久。这样几年下来,突然有一天整个环境变了,坚持长线积累这个方向的人,开始收获,而早早放弃的人,只能空叹人家的好运气,却不知道,实际上人家坚持了多久。

2018.4.15

37.定了大目标后觉得无法坚持

有学生在问我,自己想学设计,但是感觉学习和做练习都坚持不下来,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喜欢。经常有一种说法,叫作只要自己真正喜欢,就一定能坚持下来。这样的看法其实是不对的,能否坚持未必和自己是否真正喜欢相关,而是在于能够不断的给自己正反馈。有人从小学钢琴,一开始自己也说不上是不是喜欢,就是觉得挺累,但是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谈的很好,在不断鼓励他,于是就这样坚持下来,越来越有感觉。想要坚持学习,可以将目标拆解到可分步实现的程度,每一个小的部分都让自己获得激励。例如学习设计,每个小步骤都让自己能够动手做一些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每次做出东西的成就感,就能够激励自己往下走到下一个小阶段,如此不断积累。

2018.8.18

38.被各种宏大叙事、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机会牵着走

应该随时把握机会,这是没有错的。但是现在信息特别多,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当一个机会出现时,先看看和当下的自己的关联度有多大,是能够深入到源头,掌控机会,还是你只是别人的机会。比如说,当你没有钱也借不到钱时,就算告诉你房价会涨,你也无能为力,得先解决原始积累的问题。你知道倒腾石油赚钱,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那又如何呢?很多人兴奋于宏大叙事的机会,却忽略了应该想想当下的自己如何走出下一步。

39.没意识到去掌握能够放大自己能力的武器

在前些年,科技还没有如今天一样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时,常常有人会觉得,我是文科生呀,科技之类的不懂、不会。后来,一些写文章写的好的人,有了博客、微博、公众号、头条号等有力的武器,开始学着看数据,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天都收入不菲。科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撬动更大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寻找和掌握这些武器,没有什么先天的桎梏,大多数科技产品的门槛,都比你想象的要低一些。

40.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道路并不都是直的?有时还要在山上盘绕?做成一件事有很多方式。例如你想转行/入行到互联网领域(或者更多行业),会有很多路径,有时候直线走不通,可以走曲线。我们知群设计课里的一些学员,目的就是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学了设计的技能,学完却做起了运营,这对么?当然对。如果没有设计的技能,可能第一步都进不去。同样也见过一些很「苦」的人,沿着一条直线一直在走,但是面前是一座山,也是能爬过去的,就是冷静下来,也许能找到别的路。

(很有意思,如果读到这里,会发现这一条,和平时我们所说的坚持,又矛盾了。其实类似的道理,往往都是矛盾的,因为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情景和问题里。别人的道理和经验,都是自己解决问题时的参考,而不是机械套用)

2019.06.24

41.没有人告诉过我

工作的时候,接到了一个需求,一种情况是按照别人说的来,如果有没说的,就不会想到;另一种是思考这个需求背后真正的目标是什么,相关的人和事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能够调动资源去更好的实现这个需求。这一条比较抽象,可能你可以找到无数个反例,来证明不需要自己多想,但是只要你真正经历过类似的事,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没有人告诉过我」是一个很容易给自己找到的理由,但是自己应该深入思考,怎么才能培养意识,积累经验,不需要别人来告诉,只要给你一个点,你就能知道一条线和一个面。

XX.待补充。

建议随时回来看看这篇回答,还会有新的内容。

补充中。这几天想到了什么,我就会补充进来,已经补充了很多条了。我想把这个写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List,写给很多学生和初入职场的朋友们,请期待。

你有觉得要补充的,请写在评论里

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盗,我很介意,请不要转载。谁要是没经过允许盗版,我会记仇。

__

我们在做的事

我是在2004年开始做设计师,之后又做产品经理、运营、增长,大概有14年在互联网领域。

带过的设计师应该有上百人,在这个行业资深一些的设计师(还有产品经理、运营增长等),应该有很多都是我的朋友,甚至很多工作十年以上的人,换工作都是通过我,大家也愿意找我聊聊,所以对这个行业里的人很熟悉。

掌握了几项还算不错的技能,做出了几家公司,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能让设计发挥更大的价值。

我们最近有一个产品叫「知群」,希望聚焦在职业人群的学习上,可以理解为是职场人士的加油站。现在有一些标杆的课程,例如知群的设计课(UI 和 UX 的入门与提高),希望帮到入门和三年以内的设计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打磨,请了多家知名公司的资深朋友来录课、讲课、辅导,目标是做成设计师领域质量最好的课程。目前已经有很多人从中受益,进入了很好的公司。

看这篇回答的朋友应该很多都是已经从业的同行,如果你的朋友正在入门 UI / UX,请推荐给他们。

这里是介绍:

马力·在招聘:知群设计课:如何成为互联网 UI/UX 设计师?​zhuanlan.zhihu.com

这只是「知群」的一部分标杆课程,我们并不是想做出到处都有的培训班,而是在探索新的模式,也不只是只有设计师相关的课程。我们选择拿设计师领域来做标杆,是因为非常熟悉。做产品,都是从一个点开始的,朝一个大愿景前进。

如果支持我们,或者我们做过的工作、分享曾让你受益,都请帮忙宣传。感激。

如果你的企业靠谱且需要设计师,也可以联系我们,很多好友已经通过我们找到了很好的设计师。

知群视频分享:

设计师视频分享系列:

这是知群的系列视频,希望以类似 TED 的方式,邀请从初级入行到业内资深的设计师一起,以视频访谈的方式回答设计师学习和成长相关的问题: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5199340813066240

如何转载:

很多人来找我要授权,但是实话实说,往往就是作者辛苦写了文章,其他人说句转载就拿走了,这样不公平。但是我的确也并不需要钱。所以我想了一个方式,也是互联网领域通常的做产品和流量的方式(关注过我「想法」动态的朋友应该看过我对于「信息节点」、传播网络的观点,我们就是需要更多的关注者和潜在用户):

允许任何人免费转载,但必须完整保留广告内容,同时

在文章结尾加入以下内容:

介绍本文作者:

马力,知群 CEO,最美应用创始人,十几年经验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曾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IBM 用户体验设计师。专业领域包括:产品、设计、运营、流量增长,参与创建多款用户量众多的产品,是多家知名公司和产品的顾问。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的兼职导师,在大学里讲授《产品设计》等研究生课程。个人发起的知群「一起学」社群(原「互联网学习圈」),是国内最大的个人互联网专业社群,覆盖各大知名公司的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工程师,和专业人士一起学习、资源合作、工作内推。

可以到知乎关注他:https://www.zhihu.com/people/mali

文章结束。以上内容必须在转载时保留。

专栏:可能性 | 产品与大设计

专栏:最美应用 | 有价值的好应用

---2019年8月更新---

知群开放的社群:为大家提供一个专业交流的途径,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内也会定期组织设计师、产品经理等各行业 [转行、入门、求职]相关的直播分享。8月开启【秋招求职】专场分享,8.15日晚20:00开讲;

☆内推岗位-限时开放中(实习校招社招)☆直播答疑-问题入口开放中(BAT高级产品专家直播答疑)

其他直播也将在群中进行预告,每月都会举行。加入方式:加微信号 izhiqun07,备注“知乎+直播”,负责的同事会帮忙拉到相应的群里。

这个学校吗?环境不用说。说别人垃圾的自己应该也好不到那去。清大每年都开除学生里。说明每个学校都有害群之马。楼主。你能问这个学校就说明分数不太理想。你放个平常心态。在西安这么多高校,你可以去他们学校网上贴吧看一下唠叨声不段。我是这个学校大二的学生。我可以这么说这个学校在西安民办学院里面在前十几。《个人意见》最重要这个学校学费也不贵。如果想念书的话。就值的从各个方面了解一下学校。如果自控能力不佳没有信心想混年龄那就别来了。找个稳定的工作比花父母的血汉钱强。如果有疑问请追问。希楼主采纳。

1.感谢父母给我一个足以让我安稳完成学业的脸。
2.看看你的排名,就知道你班有多少人。
3.老师,如果你再无视下课铃,那么我们就要无视上课铃。
4.还有一分钟就要上课了,我已经在你的班级门口偷偷看你九分钟了,可是没有找到你的身影,你到底去哪了,铃声响了,我转头准备冲回自己教室了。没想到转头那一刻,我撞到一个好温暖的胸膛啊!我抬头想要看看是谁啊?胸膛的主人说话了“我都在你后面十分钟了!你在看谁啊?我可要生气了!”
5.做了一个很恐怖的梦,梦见我正在考试,被吓醒了,醒了后发现……我真的在考试!
6.老师总是叫我们不要说谎,一到上面来检查时就教我们说谎。
7.学校啊,你虽然得到了我的人、可是却得不到我的心。

上一篇:qq说说删除
下一篇:时间的说说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谢谢老板的说说,感谢老板请客吃饭句子,感谢领导请吃饭的说说
  • 表示很闲的说说,一个人太闲的经典说说,人最怕闲的经典语录
  • 戴口罩说说搞笑
  • 家里养花的心情说说
  • 累瘫了的心情说说,累瘫的经典句子,感觉自己累瘫的说说
  • 包饺子搞笑说说,关于包水饺的搞笑说说,第一次包饺子的搞笑说说
  • 发16岁生日的说说
  • 不在家过年的说说
  • 最新说说大全

  • 十年朋友的经典说说
  • 生气以后的个性说说
  • 赛新房的说说
  • 亲人走了的伤感说说
  • 六一看画展的说说
  • 和同事一起游玩的说说
  • 搞笑又伤感考试的说说
  • 佛说搞笑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