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说说
时差颠倒的说说
楼上(关于时差有哪些不得不说的知识?)说:
对此有一个小的猜想,不同地点的居民能观测到太阳夏至、冬至的时间其实不同,或观测其他天文星象,有可能会发现时差吧。只能说对了一部分。夏至和冬至时间确实是计算而得,不同经度确实有差异。但是以古代大多数时间的水平是发现不了这个的。但是时差,一些人认为需要现代交通工具才能发现,确实不需要。天文现象就足够了。这种天文现象,是月食。
月食发生时,半个地球的人都会同时看到,但是具体到不同经度见食的地方时间,则有不同。比如此地日落见食,彼地半夜见食,常有之事。古希腊的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25年)很早就意识到时差是因为大地是球体,并进一步提出可以使用不同地区观察同一次月食里确定各地经度差。
这一方法在明末传入我国:
故欲定东西偏度,必须两地同测一月食,较其时刻。若早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西一度,迟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东一度。节气之迟早亦同——《明史·天文志》元代的“里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录时差,是在《元史》中。
元初承用金《大明历》,庚辰岁,太祖西征,五月望,月蚀不效;二月、五月朔,微月见于西南。中书令耶律楚材……又以西域、中原地里殊远,创为里差以增损之,虽东西万里,不复差忒。里差实际上就是时差。元代中国扩展到史无前例的巨大领土,其在《庚午元历》无论是月亮的弦望,冬至的时刻还是月食等等,都要“加减里差”
里差这样求得。
以寻斯干城为准,置相去地里,以四千三百五十九乘之,退位,万约为分,曰里差。以加减经朔弦望小余,满与不足,进退大余,即中朔弦望日及余。以东加之,以西减之。里差概念不用借助经度,而是选择以寻思干城为基点,用东西方向相距的距离折算时差,然而其实只有能确定正东正西方向的距离,这个折算才和经度差等效的。
而所谓寻思干城就是撒马尔罕的音译,据百度百科,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қанд) Самар意为“肥沃”,қанд意为“土地”,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耶律楚才也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қанд) Самар意为“肥沃”,қанд意为“土地”,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来自百度百科。
元代 的里是多长?我看过有说三百多不到四百又有说将近500m的。
不妨粗略地按照差11226算——以370米为一里。
4359*11226=39231000
万约为分,则【里差】为 489.3.庚午元历一日为5230.所以北京和撒马尔罕差489.3/5230*24=2.24
所以差不多时差2.24小时的样子。实际上撒马尔罕东经66度多,北京116度,二者差50度。时差为三个多小时了。并不太准。
王充的时差概念在更加古老的时候,中国本土其实就有时差概念的萌芽——或者反过来说,任何提及太阳相对大地运动的学说,都应该意识到时差这一现象。
比如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就说:
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民亦将谓之日中。……当(日)在扶桑、细柳之时,从扶桑、细柳之民,谓之日中之时,从扶桑、细柳察之,或时为日出入。(皆)以(日在)其上者为中,旁则为旦夕。即是讲各地居民都认为太阳在头顶时候是正午,在东西的时候是朝暮。但是极东和极西的人,我们认为正午的时候恰好是他们的朝/暮。这段话从定性角度描述了一种近似于时差的现象,还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的——即便王充没有朋友在美国留学。
在古代的盖天说理论里面,太阳照射的范围是有限的。这很好理解,日常生活中火把、油灯、蜡烛,都只能照射一小块地方,稍远就无能为力。既然有限,太阳运行时候照亮的地方就有先有后。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图中虚线就是太阳光照范围。随着太阳的环绕运动,不同地区将迎来他们各自的日出、日中、日落。
王充本人并没有对时差进行定量计算。不过盖天说有完整的数据模型,如果当时更进一步,应该是可以很容易发展出过得去的时差模型的。
标准时间和时区天文学理论先行,时差概念搞出一千多年都几乎没有应用。各地还是按自己的时间走,至于其他地方?管他呢。
然而慢慢的,各国交流越来越多,时差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以前大家按照各自的习惯计时,但是对于经常旅行的人来说非常不友好。最为奇葩的是,美国各地列车时刻表用的时间居然因出发的、路线的不同,而使用各不相同的时间。严重影响使用体验。1879年,史丹佛•佛莱明提出全球时区系统,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积极推动。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世界标准时间方案终于在1884年得以通过。会议规定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
和大多数社会改良制度一样,时区制度并没有很快在全球贯彻。这里面涉及民俗、政治、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我国,最早接受这一制度的是海关,在1901年。
1919年,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将全国划分为三个时区,分别是
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标准)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标准)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标准)另有长白时区(127.5)、昆仑时区(82.5)不合国际标准。
而全球来看,时区划分情况是这样的:
来自维基百科世界标准时间不仅为全球带来了有序的计时方式,同样也改变与影响着制表行业的传统形态。以往人们对钟表的要求主要是精准,20世纪以来人们经常进行远途旅行的人们开始觉得不便了。
解决方法其实有不少,比方说……你可以带多个表,分别看不同地区的时间,就想一些机场的样子。或者记住了时区换算,看一个表自己换算。
再或者就是制作一种可以换算时区的表。比如设计成这样:
这是百达翡丽首款世界时表。原理并不复杂,内圈看时间,和普通钟表没差。中间有一个24小时圈。这个圈可以旋转。最外侧则是写有各个时区代表城市的固定圈。控制转动24小时圈,使其对应目标城市,则可读出目标城市的时间。目标城市显然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看这图的话,北京时间所代表的东八区城市,这表选的香港,摊手……不过之前听说19年新的世界时腕表就改成北京了。我还去专门查了一下,历史上他家开始选的就是北京,后来才改成了香港。
这种表示日内瓦钟表匠Louis Cottier所发明的——世界上的大部分带时区功能的机械钟表几乎都是同样的原理,Louis Cottier将其命名为Heures Universelles,百达翡丽世界时表机芯后缀HU缩写就来源于此。
来源:有道本初子午线说起时区城市选择,其实本初子午线的选择也是处处透露着某种——科学之外的因素。
没错,近似把地球看成完美的球体的时候,所有子午线圈地位相同,并无差别(与之对比,不同纬度的纬线圈差异巨大)所以确实,但是经线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就天差地远了——所以每个国家几乎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西班牙人最远到达加那利群岛。于是这里被当作世界的起点,经度的本初。以海岛为初始的不在少数,这样的方式一般经纬度是单增的。
<堪舆万国全图>后来法国,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分别有过选择不同地点的经线圈为本初子午线的行为。当然他们选的都在本国。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年间,清国选择过北京城中轴线的经线圈作为本初子午线。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学术会议上——就是前面说的那个确定世界标准时间方案的会议上——正式确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全球的零度经线,公认为世界计算经度的起点线——除了法国。
法国用巴黎子午线。
1911年,法国基本上认怂。
时至今日,法国出版的地图仍有部分使用巴黎子午线。
倒时差的搞笑句子
倒时差的有趣的说说语录
塞班和北京的时差为2小时,不是很多。
描述时差的经典句子。
关于时间不够用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