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说
《阿长与〔山海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朴实的爱。阿长似乎会干些让小孩子讨厌的事,比如踩死隐鼠,睡觉霸着床,但是在不经意间,她会注意到她的少爷想求什么而不可得,不必要求而悄悄去弄。我们都知道这种父母式的爱吧。
《父亲的病》:庸医给他的沉痛经历,足以让人一生极其讨厌迷信,而崇信科学的。
《藤野先生》:弃医从文后,仍然念念不忘这位专业不对口的恩师,我们容易理解人类心理中的这种愧疚之情吧。如果因为某种原因的消沉,而终于做不出什么,岂非辜负当初,所以他要在犯懒时点上一支烟,继续干。
《阿长与〔山海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朴实的爱。阿长似乎会干些让小孩子讨厌的事,比如踩死隐鼠,睡觉霸着床,但是在不经意间,她会注意到她的少爷想求什么而不可得,不必要求而悄悄去弄。我们都知道这种父母式的爱吧。
《父亲的病》:庸医给他的沉痛经历,足以让人一生极其讨厌迷信,而崇信科学的。
《藤野先生》:弃医从文后,仍然念念不忘这位专业不对口的恩师,我们容易理解人类心理中的这种愧疚之情吧。如果因为某种原因的消沉,而终于做不出什么,岂非辜负当初,所以他要在犯懒时点上一支烟,继续干。
学生时代总觉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甚至可能一句也没有真正读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社会上起起伏伏、摸爬滚打,经历了人情冷暖,离合悲欢。
回头再看他的文字,就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是如此的透彻、深刻。
就像有人问,小孩子什么都看不懂,为什么还要背古诗。
然后,有人回答说:
为了在他长大后,有一天看到黄昏美景时脱口而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只是“我X,好牛X”;看到明月时脱口而出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不只是“哇,这月亮好美”;遇到下雨脱口而出的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不只是“我去,下雨了”;与朋友喝酒时脱口而出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而不只是“满上满上”“干”“别养鱼”“老子喝死你”;看到美女时自然浮想出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而不只是满脑子的“小姐姐,颜值舔屏”。我们中学时学鲁迅,读鲁迅,只是为了有一天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能看得更深一层,而不是只浮光掠影地看看表面。
我们不会永远都长不大,但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在现实里回避鲁迅。
每次遇到什么热点事件,想要说几句,千辛万苦地写下一大段文字后才发现,鲁迅早已站在那里,冷眼看着一切。
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鲁迅《而已集》
比如,当看到聊城于欢抽刀向对他母亲施暴的高利贷的时,你可能会想起这句: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杂感》
在江歌案里,当一堆网友希望江歌母亲能原谅那个一手将江歌推向地狱的闺蜜刘鑫时,你可能会想起这句: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遗嘱》
以及江歌案700多天之后,她的母亲仍不能释怀,准备起诉刘鑫,一堆人表示不理解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这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小杂感》
在王宝强被出轨,看到他的前妻马蓉之前和他合影的照片时,你可能会想起这句: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在看到那么多“老虎”、“苍蝇”落马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这句: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鲁迅书简》
在看到昆山砍人案中,于海明反杀了那个拿刀砍他的龙哥后,你可能会想起这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在看到陕西女子欠巨债跳楼,围观人群起哄时,你可能会想起这句: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偶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
在看到崔永元几乎以一己之力掀翻整个娱乐圈,你可能会想起这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同时,也可能会想起这个经典段子:范XX你又偷税了吧?伊便涨红了脸:胡说,明星的事,怎么能叫偷呢?——《孔乙己》
在看到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后的煤炭城市景象时,你可能会想起这句: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拿来主义》
还曾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掀起侮辱英雄的风气,黄继光、邱少云被造出了一堆人生污点,似乎这样就可以否认这些英雄时,你可能会想起这句: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
当看到那名内地女学生出于义愤,撕下“港独”海报并大声据理力争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这句: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荧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对那么多的热点,那么多的人,倾注那么大的关注度。这个问题,鲁迅也已然做了回答: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也是生活》
这么多年,鲁迅那穿透人心的思想和文字,从未远离。
以前我们学鲁迅的文章,以为是在看历史。
长大以后才知道,其实是在看现实。
鲁迅的笔下,还有那么多入骨三分,形象鲜明的人。
闰土、祥林嫂、豆腐西施、阿Q、假洋鬼子、孔乙己……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几乎人人可以“对号入座”,才知道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未庄”。
阅读鲁迅,意味着不惧沉重,意味着反思与精神自剖,这个过程中难有愉悦的体验。
相比之下,那些鸡汤散文、娱乐小说读来要简单轻松得多。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从课本里彻底删除了鲁迅,再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删除了文言文,删除了一切需要思考的东西。
初高中课本,可能就只能够选《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阿弥陀佛么么哒》《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之类“青春文学名著”里面的文章了。
到那时候,对鲁迅就不再是怀念,而是悲哀了。
因为从此,我们很可能就永远错过了“你也配姓赵”、“和尚摸得我摸不得”这样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的文字。
而要去背诵“这个年头,重要的不是纵横捭阖的能力,不是倾国倾城的长相,不是三宫六院的胸怀,也不是株连九族的家世,而是态度”之类看似有模有样,实则狗屁不通的东西了。
我挺喜欢的作家余华,曾经在奥斯陆大学演讲时,讲起了他和鲁迅的故事。
这段演讲在发回国内后,被媒体们起了一个令人惊悚的标题:《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因为在这个长篇演讲里,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余华都在讲当年他如何讨厌鲁迅,瞧不起鲁迅的作品。
他甚至说:后来我自己成为了一名作家,中国的批评家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我心里十分不悦,觉得他们是在贬低我的写作。
直到最后,我们都以为他真的就是为了说明他有多讨厌鲁迅的时候。
突然峰回路转,图穷匕见,之前所有的压抑、所有的贬低,都是为了最后的高山仰止。
「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余华
——
发现居然有人举报我的回答不是原创。
特别申明下,本文首发于我的原创公众号“栩先生”上:https://mp.weixin.qq.com/s/skyM6IBwkdcUorvkfNWoag
喜欢鲁迅的,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栩先生”(栩念xu),关注后回复“鲁迅”或者“毛泽东”,那里的内容一定让你更震撼。
他在北大的做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