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的说说
今年34岁,在过去的人生里曾有过很多别人觉得还不错的标签,比如高考全区第一名、村里第一个985大学、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农村时间过得慢,即使现在回去,有时候在县城和陌生人说起我是某某村的,还是偶尔会有人问“听说你们村以前出过一个理转文复读了一年,还考了状元的人,他现在在哪儿干什么?”——说的就是我。我那次高考已经是2006年,至今已过去13年。
回首这30多年的人生,抛开标签,回到真正的自己,我觉得我像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一样,每次和家人通电话只能问候饱暖健康和天气而不是成长路上的引导,所以一路摸爬滚打跌跌撞撞,走了很多弯路,可供后来人借鉴。
归纳起来,我觉得至关重要但也是我做得最不好的有3点:
1、建立储蓄的习惯和科学的理财观念,能让人生走得走得越来越轻松
观察过很多从小没见过大钱的人,他们长大之后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度依赖于自己在拮据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节俭经验,扣扣索索特别吝啬,该投资的时候也舍不得花钱,错失很多财富快速放大的机会;要么被消费主义宣传过度洗脑,有了钱大手大脚,吃喝玩乐四处游玩赚多少花多少,月薪两三万依然没有资产、存款活成月光族,全然不知自己不似别人有“六个钱包”可以依赖,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没有欧美一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为生活托底——这两种人的人生,都会越走越窄,越过越捉襟见肘——我自己主要属于后者,但也有前者的眼界狭隘之弊。
以前知乎有个问题,大概是问“为什么王健林欠2000亿是富豪,而我明明存了2万比他有钱依然是个穷人?”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虽然王健林欠了2000亿,但他的2000亿是用于投资的,刨除利息等各项成本,一年至少还能赚几十亿上百亿的纯利润;而我们自己存的2万,放在银行因为通货膨胀购买力只会越来越弱。如果我们再借呗、现金贷等借钱消费下,只会陷入资本家的陷阱,越来越难翻身——特别你购买的是消耗品而不是可增值的资产时更是如此——我最近几年才清醒意识到其中的可怕。
我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不停地换城市、换工作,钱都花在了路上,一直没有积蓄,所以每次换工作都很匆忙,为了薪水草草接受一份自己并不是非常喜欢的工作,越干越不喜欢,最终只能再离职,推倒重新开始,换来换去反复在基层打转。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正确的金钱观和科学的理财,第一步是要学会存钱,等你存够一笔能够支撑你哪怕半年不工作也能正常吃穿用的钱,你不仅可以从容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哪怕你没有换工作的打算也会因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更加有底气,所散发出来的自信可以让你在职场有更出色的表现。第二步是学习一些科学的理财知识,让自己存下来的钱能够跑得赢通胀不至于变少,要是能变多那就更好了。至于说终极目标,当然是资产性收益和资本性收益能超过自己的工资收入,等你40多岁被公司裁员波及到的时候,也可以从容应对。
以上说的是理想化模型,每一步都不容易,但于我自己而言,其实我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跨过去,比如刚2010年刚毕业在央企广州公司工作,2011年升到了公司中层,可以拿到15万左右的年薪,如今过去9年多了,我那个公司的同事基本还在那个公司,日子过得都还不错,如果我当时没有走,人生会过得和他们一样,轻松很多。然而我自己那时还没能摆脱自己性格的短板,所以离开也属于自己的命运,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2、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关键,并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最难也最重要的沟通,是学会直面冲突,学会拒绝别人,在维护自身利益和照顾他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自己是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的人,经常活在“要是我拒绝了他,他会不会生气?”的恐惧之中。
我自己唯一算得上特长的,恐怕就是写东西了,因此给自己拉了很多额外的工作。
大学的时候隔三差五有同学、老同学、同学的朋友找我帮忙写讲话稿、论文、演讲稿之类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拒绝,统统应承了下来。那时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困扰。
后来毕业工作了,这样的生活还再继续,明明上班已经累成狗了,下班却还要帮别人写东西。平时上班早已写得痛苦不堪,所以业余再接活,虽然很多只是几百字的稿子,但像挤行将就木的牙膏一样挤呀挤,往往需要煎熬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明明内心已经有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稿子交给别人,人家说句“感谢感谢”,我还是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没事”。
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这样叫做善良,而且希望别人懂得珍视自己的这点善良。
但实际上,那些求助的人,几乎没有谁真的因此感激我,他们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我帮忙写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
直到2015年的时候上知乎,我才有勇气吐槽这些人,说他们只是随便地让我给他写篇讲话稿,以为很简单,但根本就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东西,需要耗费我好几个小时,还要杀死我N多脑细胞。
短短几百字的吐槽,几天就获得了几千赞同——那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世上有那么多人的“善良”,被别人肆无忌惮地消耗,有意或无意。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才学会了跟生活中的朋友说:“不”。
第一次对一个经常让我给她写东西的姑娘说:“不好意思,我天天写东西,已经写得很崩溃了,实在不愿意再写工作之外的东西了,你找别人帮忙吧。”
这句话从微信发出去的瞬间,一种浑身畅快的感觉从心底油然升起——原来拒绝别人那么畅快!
看到我的回复,她说:“但你不是也在知乎写很多答案吗?”
我怼了回去:“那是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啊,我乐在其中;但你这个讲话稿是命题作文,我实在写不动。”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她和我绝交的准备。
后来她没和我绝交。
再后来我又拒绝了很多人请我帮忙写东西的邀请,有的人真的和我绝交了,但再也影响不了我的心情了。
那时候,我以为自己治好了讨好型人格,很想告诉世上每个仍然被别人的各种要求绑架不知道如何拒绝的人——自己是包子,就别怪狗老跟着你。
虽然治好了生活上的讨好型人格,但在生活中习得的技能,似乎没法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工作上。
到了工作场合,我仍然还是一个受气包,而且我还不自知,误以为自己这是“踏实”。
别人找我帮忙,我都说“好好好”,而且认真做到极致;领导找我有什么事情,我总是第一时间处理,也是认真做到极致;发现部门管理存在漏洞,我想也不想,就动手去修复,默默把漏洞修复了,哪怕加班加点也在所不惜。
我的工作,工作日如果18:30以后还在加班,会把加班时间累积下来,算作加班。周末都是双休,很少会加班。即使这样,2017年,我居然累积了76天加班。
2017年10月开始,中耳发炎一直没有痊愈,加之各种加班,到2018年3月我终于崩溃了,跟领导提离职。
因为这事,领导帮我梳理我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在这边吐槽,她在对面帮我分析。
在这样吐槽+分析的过程中,我才猛然醒悟——原来不管是在生活中因为不懂得拒绝别人而逼着自己写的各种稿子,还是在工作中因为不懂得跟领导、同事say no,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因为我自以为的“善良”和“踏实”,本质上其实是我的沟通能力有问题。
所谓的沟通能力,并不仅仅是风平浪静你好我好的时候和颜悦色地相处,在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对方沟通,才是沟通能力真正需要发挥作用的场合。
所谓的利益冲突,其实生活和工作中比比皆是,比如舍友凌晨仍开着外放打游戏,声音吵到你睡觉;比如合租的人不爱卫生,从来不打扫卫生间;再比如领导给你一个任务,说明天下班就要,或者要求你把一个易企秀排版成国际一流水准……
表面上,这些问题都是提要求的人“没素质”“没水平”,但其实换位思考下,你自己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不爽?
你不反复告诉舍友“你这么晚开外放,影响我睡觉了”,不去为自己的利益抗争,也许别人以为你很享受,还想着你睡觉还偷听他的游戏音乐,准备向你收收听费呢。
你不认真地跟合租伙伴谈谈两个人如何轮流打扫卫生间,不给别人和你一样打扫卫生的机会,人家也许还怨你老抢了他的机会。
你不告诉领导,你手头的工作有多多,不去跟他协商手里在做的工作的Deadline是否可以延期,你怎么知道他是否真的完全没有给你松一松的机会?你不告诉他易企秀做到目前的60分只需要3小时,但要做到他要求的90分,至少还需要再花10小时,他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命令给你带来了这么大的工作量。
当我们跑到一个他们不在的场合肆无忌惮或者不管不顾地吐槽他们的时候,看似找到了一个发泄的通道,但其实也因此错失了提升沟通能力的技能——如果一个人不能提升自己通过沟通争取利益的能力,永远只能和自己的同类生活、工作、相处,因为一旦遇到和自己不同的人,就会遇到沟通的障碍,最终逼得自己崩溃或者离开。
但一个人在职场,作为一个基层员工,这样的缺陷除了让自己受苦之外,不至于成为障碍;但如果要实现从一个普通员工到中层管理者的跨越,就需要学会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相互,并且平衡好各自的利益关系。
所以这些只会偷偷吐槽,不敢直面冲突地去沟通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以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其实不管是面对那些不知道怎么拒绝的朋友,还是从来不敢拒绝的领导要求,背后都藏着我想要表现得完美的心思。
因为想在朋友面前表现得“和善”“有才”,于是折磨自己帮他们写东西,写到自己心生怨恨,四处吐槽,最终还是得罪了朋友;因为想要在领导面前表现得更能干,于是接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不断给自己的工作加码,逼得自己天天加班到深夜,直至崩溃,以终结自己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作为结尾。
经过领导的提点,我才知道其实可以不用那么用力;而且经过这次的波折,学会放下那种自恋式的完美主义表演,坦然地告诉别人“我不行”,“我没有你想的那么厉害”,生活和世界突然变得豁然开朗了。
3、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社交不是去攀附比自己牛逼的人,而是学会和生活工作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以前有个理论叫“六度理论”,意思是说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辗转六次肯定相互认识。
这几年我的工作就是尝试邀请全世界的老师,发现在互联网时代,六度空间理论其实有点过时了,现在的时代,你要联系任何一个人,其实都只要经过一轮转介绍。
但你真的要和你找的那个人建立联系,一方面你得找到那个认识他的关键的人,另外一方面你自己得有一个够分量的理由让他愿意接受你的邀请。
我现在整合到的资源,足够转一次就联系上马云、马化腾、雷军甚至特朗普,因为我知道谁认识他们而且确定可以直接联系他们,但我还没有遇到足够分量邀请他们出席的活动。
所以攀附比自己牛逼的人式的社交,其实并没有太大价值,真正有用的,是你自己或者你所在的平台要够分量让人家愿意和你对话,我所说的提升社交能力,其实是指学会处理与身边人特别是同僚的关系。
这类社交,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你觉得社交很厉害的人,只是因为很幸运,小时候通过家庭教育和同伴磨合,早就完成了试错和学习,毕业得早。
我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里,因为特别穷,所以家里没有太多的礼尚往来;而我自己大学以前又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不善于也就刻意回避社交,所以在与人相处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即使到了30多岁,我仍然不喜欢与人交往,工作之外的场合能宅就宅,所以小时候没学好的课程,一直没补起来。
处在公司基层的时候,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做事死磕到极致的精神,倒也能赢得自己的位置,但一旦到了中层,社交的短板就会暴露无遗,有时候自己说句话,听的几个人已经在腹诽了,我自己还毫无察觉。
比如有次和公司领导,还有部门10多个一起出去吃饭,那时我是桌上职位排第二的人,大家讨论高考很辛苦的时候,我完全没过脑子,脱口而出“以前高中的时候觉得高考很辛苦,毕业之后换了五六份工作,一份比一份辛苦,才觉得高考那点辛苦根本不算啥,没有最苦,只有更苦!”我自己完全没察觉到以我的身份说这句话有什么不妥,后来跟同事私下交流,才猛然明白其中的不妥。
再比如我有次和同事出差住一个房间,跟他提起自己的家境、我借了很多钱出去给朋友、还有我月光的状态,我自己说的时候没觉得自己聊这些有何不妥,后来过了半个月,大BOSS跟我谈话的时候,告诫我说:“自己都还没过好,没有必要借钱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要不然你自己完不成初始资本积累,没法让钱能生钱,你就永远跳不出自己的阶层,收入跟不上的时候必然会被打入原来的阶层。”她说得很好,对我也很有帮助,帮我完成了心态上的一次跃升。但BOSS突然跟我聊这事,让我意外的点在于,我的家境,我只跟那同事一个人说过,没想到他告诉领导了。
后来这个同事还成了我的上司,有天他跟我说到,如果你做事不算经济账,那我只会觉得你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决策,没有哪个领导会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来决策。类似的话,大BOSS那次谈话的时候也跟我说了——“L,如果你连自己的生活都处理不好,连自己的利益都维护不好,我不敢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因为我会觉得你也维护不好部门的利益!”——我不知道他和大BOSS到底是谁给谁洗脑了,也或者他们俩只是殊途同归,但结论都是一样的可怕——当年他们在一起聊到我的家境和借钱给我家人的事情,就已经在心里认定我还不堪重任——虽然这并非无法挽回,但需要耗费的时间和努力很多。
我直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已经会社交了,这些别人在20岁以前就通过家庭教育和同龄人社交学会的东西,我30多岁了还觉得磕磕绊绊,怎么平衡团队里各方的利益,怎么确保自己说出去的话能够尽量不偏离自己说话的目的,这都是我需要继续试错反复修炼,我还在路上。
…………………………我是分割线……………………
以上三点,是我过去30多年人生里处理得最不好的,因为金钱的问题,一方面让自己一直过得紧吧,另外也因为这个年纪还没有积蓄和资产,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不管是在婚恋市场还是职场,都会遭遇很多冷眼,即使在一线城市也没法完全避免;至于沟通能力的短板,让我的能力得不到持续的释放,也让自己每次遇到瓶颈障碍的时候就进入推倒重来的死循环,反过来让自己的财富没法突破,人生也随着年纪渐长而越显局促;社交能力则成了我从公司中层步入高层的一块最大的短板,如果突破不了,即使给我一个高管的位置,恐怕也难逃德不配位的悲剧。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这条路上,我一直在努力未曾放弃。
没错,但有点过分啊!!伤人家的心了
没什么对错可言 他是个真性情的解说员,也是个学院派。有知识,有才华,很敢说 这种解说在国外很常见,只是在国内这种环境看来,有点过激了……… 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做为解说员,不应该把自己的好恶融入到节目里面 但是如果你看了他后来的解释 呵呵,我喜欢他这样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