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经典-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说说经典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8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说说经典
《说说经典》正文内容

说说经典

轩辕剑系列(除了1)

我试着为自己终结类似的问题。

经典名著好在哪?经典名著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经典名著的价值会随着时代改变而下降吗?一,经典名著好在哪?

它其实包含另一种诘问:为什么这是经典,而那不是?凭什么?落选的作品哪差?

一句话表达我的观点: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非经典作品之所以非经典,是因为它没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说了好像白说。

从中学起,老师就一直在对我们说:你们要读经,经,经典啊!

但他们没说出所以然。不然网络上不会有这么多类似的问题。

我谈谈我的看法。

1,经典作品为什么经典

我们承认,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风气,每个时代的人的心性肯定都不一样。他们的审美趣味不同,他们关心的问题千差万别,他们对一些事物行为的看法可能完全相反——那么问题在这里:为什么这些差别如此之大的人群,都会不约而同的认同某些文学作品呢?

因为它们触及了一些永恒的东西。

你能想象一个富二代和一个在生存边缘挣扎的贱民之间的共同爱好吗?

时代对人的影响,绝对超出其他任何因素。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无论他处于何种生活状态,在世界观上肯定与民国时的人大相径庭。

题主所说的两部作品,都是古典主义小说。《战争与和平》于1869年出版,《羊脂球》首版于1880年。那是西方的19世纪。从那个晦涩阴暗到难以在头脑中具体想象的年代——西方的19世纪,直到现在,已经150年左右了。

你能想象这150年间,社会都经历过什么变革吗?

欧洲衰落、一战、经济大萧条、二战、原子弹爆炸、犹太人大屠杀、冷战、民运、共产主义大衰败、恐怖主义崛起、个人电脑普及、难民潮、移动互联网普及……

数不过来。

我们经历过希望之春与绝望之冬,我们曾踏足山巅也曾跌落低谷,我们从草房子搬进写字楼,我们的交流方式从飞鸽传书到iMessage,我们穿着马褂吃瓜看戏,我们身着西装人模狗样冠冕堂皇,我们经历过理想的幻灭,见证了历史的兴衰——

我们仍爱读战争与和平。

像战争与和平一样的作品,它们比产生作品的时代更为长久。它们超出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在一个会思想的头脑,就会理解它。它的通俗性永不可摧毁,它存在的时期无限。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我上天入地,无论我贫穷富贵,经典作品都能触及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震撼。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人类最深层次的特征。俗话说,是「人性最深刻的特点」。这些特征如此稳定,它们是我们最原始的禀赋,它们深藏在我们层层复杂的性格之下,巨大无比,暧昧不明。

它们难以被剧烈的变革铲除,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些特征依旧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每一次悲欢离合,每一丝喜怒哀乐,都能看到背后这些特征的痕迹。

而经典作品把人类经久而深刻的特征表达出了,这些特征表现在小说中人物的身上,这些人物就成为经久的典型,每个读者都在周围的环境中或自己的感情中都能发现那个典型的面貌。

最后是莎士比亚,最大的心灵创造者,最深刻的人类观察者,眼光最敏锐,最了解情欲的作用,最懂得富于幻想的头脑如何暗中酝酿,如何猛烈的爆发,内心如何突然失去平衡,最能体会血与肉的专横,性格的左右一切力量,促成我们疯狂或健全的暧昧的原因。

以上这段引用是丹纳对莎士比亚的评价,「促成我们疯狂或健全的暧昧的原因」……感受下。

这是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

2,非经典作品为什么非经典

读完《战争与和平》之类,可以紧接着再读下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或者文革时的样板戏剧本,或者民国时候所谓的「鸳鸯蝴蝶派」,感受下,差别高下立现。

韩少功的《月兰》,刘心武的《班主任》,或者苏童的一些短篇。张恨水、吴双热、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严独鹤、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许啸天、秦瘦欧、冯玉奇、陆士谔、陈蝶仙、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我相信如果不把这些作品一个个列出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书。

阅读这些作品,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它们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它们真的火过吗?

是的,它们真的火过,而且是大火。

但现在人再读这些书,只觉得它们可笑,乏味,空洞。

伤痕文学倒还好,因为我们的时代离得不远——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而其余作品,我们会觉得里面的人物像小丑,像提线木偶,他们激不起我们内心丝毫的情感波动。这些作品,它们所表现的是短时期的感情。只要社会风气稍有变动这些感情就会消逝,这种作品就会过时。而我们会觉得奇怪——自己当时怎么这么傻?怎么会对这类东西感兴趣?

许多人应该都有「青春期读郭敬明」的体验,所以上述经验应该也不难理解……

现在的孩子应该都很少读郭敬明了吧。大家在看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或者暴漫万万没想到ABCD站的动漫。风气变了,它们就被抛弃了。

所以你能看到:

时间就是这样在无数出版物中做着选择,它去伪存真,它把表现浮浅特征的作品,联通那些浮浅的特征一同淘汰。——丹纳,《艺术哲学》

20世纪八十年代时候,听说中国读书人中流行萨特。《存在与虚无》、《密室》……萨特的作品在我国大卖几百万册。那时学界也有人批评萨特,西东方都有(对萨特的批判大约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如福柯、德勒兹)。

但时过境迁,他的书仍有人读,这已经说明很多事情了。

同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莎士比亚的剧被同时代的大佬们说是「乡巴佬气息」,大仲马的小说被当时的批评家们指责「浅薄庸俗」,像我们如今批评郭敬明和大冰一样。

who care? 时间会证明一切。

回到第三个问题,经典名著的价值会随着时代改变而下降吗?

会,肯定会。但越经典的作品,它的价值下降的就越慢;而且它即使价值下降了,也比当今一些浅薄作品的价值高的多。要了解经典,其实现在中学语文课后的推荐阅读就足够,像契科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蒙恬,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席勒,巴尔扎克,笛福…… 这些作者大部分都生活在19世纪或之前。

跟着感觉走就行——你是不是感觉莎士比亚是其中最牛逼的?对,的确。同样是剧本,同时代法国的剧本就不如莎剧那样有力,那样震撼人心。比如拉辛,莫里哀,高乃伊。我估计除了莫里哀,另外两个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他们三人被成为法国17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就拿拉辛来说吧——法国17世纪时在君主政体下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可以从拉辛的作品中摘录出来。比如法国的王后,国王,王子王孙,朝臣,侍女,教士的肖像,当时所有的主要观念,对封建主的忠诚,骑士荣誉感,宫廷中的阶级与礼貌,臣民和仆役的忠心,文雅的态度,规矩礼仪…… 总之是组成旧制度的主要特征的全部意识和习惯,都能从拉辛的作品中找到。

但现在除了些写剧本的和作史学研究的人,还有人专门去读拉辛吗?

很少了吧。我读过一篇《费德尔》,觉得情节非常无聊,对其中人物没有丝毫代入感。

那像拉辛的剧一样的文学作品,就没有价值了吗?价值肯定有……但更多的是史学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千百年后,只有考古家和历史家菜对这些作品感兴趣,它们随着时代的告终而死亡了。

其实很好奇,几十年后的人会如何看待《乖,摸摸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些东西。拿它们和拉辛一起比较,不知道会不会被打。

QQ游戏,泡泡

上一篇:说说乐观
下一篇:说说大全经典说说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说说
  • 谢谢老板的说说,感谢老板请客吃饭句子,感谢领导请吃饭的说说
  • 表示很闲的说说,一个人太闲的经典说说,人最怕闲的经典语录
  • 戴口罩说说搞笑
  • 家里养花的心情说说
  • 做面包的心情说说
  • 累瘫了的心情说说,累瘫的经典句子,感觉自己累瘫的说说
  • 包饺子搞笑说说,关于包水饺的搞笑说说,第一次包饺子的搞笑说说
  • 最新说说大全

  • 十年朋友的经典说说
  • 生气以后的个性说说
  • 赛新房的说说
  • 亲人走了的伤感说说
  • 六一看画展的说说
  • 和同事一起游玩的说说
  • 搞笑又伤感考试的说说
  • 佛说搞笑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