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的说说
谢 @林煌翔 邀首先楼上有人说到了。。技术再好也不如运气好,这句话在福州麻将里面还是非常受用的,福州麻将闲家16张牌,庄家17张牌,只打条、饼、万三种牌,因此福州麻将是很注重进攻的牌,宁愿早点出张给别人碰掉也要快一点把手里的牌打活,尽快听牌才是重要的。然后在麻将里面记得最多的应该就是“不是亲戚,不打三七”牌里数字逢三逢七的能靠到最多的张,例如三万可以靠一二万也能靠四五万,七万能靠五六万和八九万,而且一二和八九都只有三和七来靠,所以三和七的价值比较高,如果手上出现了单张三或者七就要好好斟酌一下是要早点打还是扣在手里,根据个人的经验这时候要更多的考虑手上“金”的数量,福州麻将的金类似于其他地方的“财神”、“百搭”,即万能牌,如果有金到最后拿一张三或者七“邀金”的话,胡牌的几率很高。接下来就是说金的运用,上文提到的邀金,就是在已经组好对子的情况下,手上有一张金海油其他的一张单张牌,例如两张九万,一张三万,一张金,这时候可以听的牌有九万、三万、一二三四五万,可以说胡牌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其次就是金雀,金雀是福州麻将里面最大的牌了,即两张金做对子,其他牌照常,例如金是三万,我手头上有两张三万和七八万,这时候我摸任何牌都是自摸,如果有人打出九万或者六万我就胡金雀牌,是很大的牌。很多人拿到两张金以后都会一直朝着金雀的方向做,但根据以往我往死里做金雀结果没胡牌的情况下来看,金雀牌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如果情况不好请赶紧自摸。。然后再说说进张和摸牌,进张很简单,就是如果摸进来的牌刚好能组好你的其他牌或者说别人给你吃/碰让你组好一组牌,让你离听牌更进一步就是进张,如果上家给你的牌你能吃但是发现吃完没进张了话尽量不吃,碰也是同理。不要因为没进张的吃或者碰错失一次摸牌的机会。在台上能尽量创造摸牌的机会就尽量创造摸牌的机会,这样才能把牌尽快打活。一下子想到的就这么多,还有一些老人家告诉我的听金都要听等等,大概意思就是打到后期发现你的牌只能听金了,都要听牌(例如金是三万,你手里是一二万和五万两张),因为没准你下一手就摸到金了,这个属于极端情况,到后期也要根据牌桌上的情况换掉你要听的牌,但是在快把牌打臭掉的时候,不要出鲜张,尽量把牌打臭才是比较好的事情。其实福州麻将很靠运气的嗯,大概就想到这些了
麻将牌跟九宫飞星图初期只有一至九"筒"(大饼)每款4张共36张牌组成,"。用薄竹片制成如卡片般大细。由一至六筒、八筒的图案取材于"洛书图式"的"九宫飞星"图。七筒的图案是取材于北斗七星、九筒是"九宫飞星图"。 其后加上四只"绘牌"即现时的"花牌"春'夏'秋'冬'来增添玩牌的趣味性。(饼)"筒子"是取材于"洛书图式" 。而"洛书图式"是由"周文王后天八挂"演变出来。于是采用"两仪'四象'八挂"的图案再加以变化而添上"索子"(条子)。 为了使(少阳)"一索"更好辨认,就用"雀仔"的图案来代替"一索"(少阴)为"二索"(干)为"三索"(坎)为"五索"(坤)为"六索""马吊牌"曾经沉寂了一段时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又再复兴起来故此而加上了"万子牌"。 这时候的"马吊牌"巳由"竹片"改用"纸牌"组成因而又叫"子戏"。但这个名称很快被淘呔。本应改称"马将牌"但又怕忌讳转改称"麻将"而"麻将"跟"麻雀"的音差不多,况且"一索"是用"雀仔"的图案代替,所以顺理成章称之"麻雀"。 到了清朝年代,所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时期;"马吊牌"巳经演变成现代"麻将"的前身。主要牌有"筒子"(饼)"索子"(条子)和"万子"三种牌和四只"绘牌"。这时候巳经流传成为通俗风雅的文娱活动。 但多数是那些达官贵人,文人雅仕之娱乐;尤其是他们的妻妾。而当时宫庭的妃嫔都喜好此娱乐。慈禧太后也曾着迷。再由{纸牌}改用{竹块}或{骨料}制成如母指头般大小的方块型状直到发展成为今天的硬塑胶料及有机玻璃。 (另外还要有一种帮助"麻将"玩法的用具骰)。骰的始创人仍是三国诗人 : 曹植初期的"骰"是用"玉"或"兽牙"造成。后来改用"骨"制成"。 一粒如手指头般大小的立方体。由一至六不同的点数分布每一面,涂上黑色。到后期才将一点同四点涂上红色。"麻雀"只供四人耍乐,四人各坐一方,一些文人雅士就加进了'东、南、西、北'四风在牌中。 随疬在打牌娱乐之中憧憬疬末来的幸福就取了"中三元"(状元。解元。念元)用于打牌之中。为了避讳,不可将三元的名称刻在牌上一个"中"字。入学中举必发财;就取了一个"发"字;至于"白板"总是迟迟都想不出一个恰当而又合理想的字刻在牌上,之后又没有人再去跟进,所以就这样丢空直至现在。 ("白板"另一种说法是做官必须清白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