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作文
作者高考语文136,作文56。高中时就有收集整理自己的一套常用素材,在考场上更是可以灵活应用。这里会介绍一下收集素材的方法,最后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具体说说收集和应用。
素材收集
高中议论文的写作素材来源十分丰富,初步收集的原则应是“广撒网”。读过的书、看过的影视、戏剧,听过的歌词台词,以及各科课本甚至试题材料都可以作为素材。总之,只要愿意思考,善于挖掘,便会发现眼中世界草木人事,各有精彩。在这个步骤中无需刻意,素材的发现与收集都应该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时间中完成。
素材整理
在任何一科的学习中,“质”与“量”必须兼顾,否则顾此失彼将得不偿失。定期对初步收集到的丰富但杂乱的素材加以整理十分必要。素材整理建议用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频率应适中,一周一次足矣。
整理的过程坚持两个意识:“分类”和“应用”。
1.分类:就个人经验而言,在大方向上分为“时事类”与“经典类”(这两类素材的风格往往有很大不同,目前的命题形势下,二者都不可偏废),其下再粗略以人物/事件/观点为单位进行划分。分类无需太细,只需记得:分类以方便回忆和应用为目的。那些不好划分但又值得保留的素材,单列无妨,也不用太强迫症啦。
2.应用:作文素材有很强的“应用指向”,直言之,是“有用的”、“功利的”。在筛选时,要注意思考素材的应用方式。强烈建议根据素材自己动笔写一两百字的应用小片段,既能练笔,避免收集素材只会“复制粘贴”的误区;又加深了印象,考场实战方能信手拈来。
素材应用
素材的应用是从“刻意”到“随意”的过程。前期“刻意”使用,意在加深印象、提高熟练度,为后期“随意”发挥,信手拈来打下基础。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尺度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同样的素材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应用方式。以书为例,可以用在写作中的绝不仅是书中的经典句子。详见下图:
推而广之,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素材的优劣,应用水平的高下,便看作者是否潜心钻研、耐心思考。
接下来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具体说说素材收集与应用。
提到《人间词话》,或许大多数人能且只能想到颇为驰名的“三种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三境,从理想的树立到不懈的追求,到最终得偿所愿,不可谓不精要。其中更深沉广阔的意涵仍供世人不断挖掘,各自体会。今天,我们便以高考作文应试为目的,从高中生的视角再读《人间词话》,并浅谈作文素材的选择、收集与应用。
作者档案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他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是近代文化史上带有标志性的符号。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关于王国维其人,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仅在此留下一些相关线索,有兴趣者可以自行搜索了解。
简介《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从1908至1909年之交的《国粹学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部作品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也是中国美学史上融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书中的思想观点“有救弊的时代意义,有以复古为革新的意味”,对20世纪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注意思考:从宏观上看,对王国维及其作品的这一系列评价可以提炼出哪些观点?提示:创新,时代,家国情怀)
早在1926年,俞平伯便在《重印(人间词话〉序》中说,像《人间词话》这样的著作是“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所以其“书中所暗示的端绪,如引而申之,正可成一庞然巨帙”。
《人间词话》一书,简言之即为“境界”二字。在书中,“境界”是王国维词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作出评判的基本标准,以“境界”为核心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体系。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第一则)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一对对境界概念和范畴涵盖了诗词创作的全过程,立说鲜明,别出心裁。
再谈王国维“境界说”
接下来,我们从书中的具体内容出发,浅析“境界说”的具体内涵以及在写作中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内容不仅是可供引用的素材,亦是指导我们进行写作的方法论原则。篇幅所限,此处只粗略例举,抛砖引玉以作启发。更多具体内容和细节还需各位自行读书体会。
内涵一:情景关系与赤子之心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第六则)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第一六则)境界不惟在景,更在人心。融情入景,情更真挚,景才动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真实情感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词藻与技巧。
诗人词人有“赤子之心”笔下才有灵气。此处的“赤子之心”是不是可以作为“真率”“朴素”的代名词?所以,我们又可以将“赤子之心”与当下热词“初心”联系起来——既是赤子,便当抛却一切杂芜,专一地沉潜,真诚地奉献。推而广之,其他身份者的“赤子之心”是什么?又如何表现?(此处便可联想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由此,我们便可以提取“赤子之心”这一关键词,在写到相关主题时稍加阐发便可引用。
内涵二:表现景物的动态与神韵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第七则)人知和靖《点绛唇》、舜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永春草绝调。不知先有“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第二三则)好诗好词往往能一字点出物之神韵,化静为动,摄物之魂。此前再多的铺垫,也仅是为这一字的绽放。刘熙载《艺概》将句眼看作是全篇或全句的“神光所聚”,也与王国维先生此处观点相契合。景物之美,有时美在过程,有时美在瞬间;有时美在静止,有时美在流动。咬文嚼字,细细推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内涵千变万化。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中,诗词必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内涵三:眼界开阔,意旨深远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第一五则)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第四二则)眼界宽广方有格调,感慨颇深方为一流。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需要如此,将个人感慨与家国社会相关联,更需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我们在写作上也可以得出这么几点启示:局限于个人的情感始终会在境界与格局上显得逊色,以家国情怀,从眼前事望向天下事,才是大文章。
另外,第四二则中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同样值得咀嚼。作文要想写出深意,写出高度,仅平铺直叙便显得力量不足。在考场作文“写作-阅卷-评分”快节奏进行的条件下,文章的意旨、主题要显,让阅卷者易抓易读;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技巧来展现文章的波澜和气势,做到“言外有味”“弦外有声”。当然,这一点是在拥有基础写作能力,追求更高目标时应该思考的。
内涵四:自然真切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第五二则)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第五六则)“自然之眼”“自然之舌”,不仅求物性之真,也求感情之真。俞平伯先生评注此为“超越人世间种种利害关系,从自然人性和纯粹审美的角度来审视外物”。“自然”也是王国维先生十分强调的一个概念,也是“境界”的一大内涵。
纳兰“能在已久被扭曲、失却自然韵致的词体中重新唤回自然真切的风格”,实在难得。反观当下,工业化的飞奔、互联网的狂欢,又有多少真与诚在重重遮掩中仍被留存?当代人如何拥有“自然之眼”“自然之舌”,亦是值得思考的一题。
本文以中华书局2015年版《人间词话》(俞平伯评注)为参考,部分内容来自俞平伯先生为该书所写的前言。其他内容均为原创。
注:此回答作者为旸小知团队成员。原文首发于【羊知道】公众号。获取更多清北学长学姐分享的干货,加入清北学长学姐的交流社群,欢迎来【羊知道】公众号呀!
我与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语文,在生活中,我们也在学语文,接触语文。打小时候起,我就喜欢语文,我喜欢拿着拼音卡片牙牙学语。上了小学以后,我认识了很多字,便开始接触各种书籍。我品味着方方正正、匀称娟秀的中文字,忽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图案。 于是,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书籍,丛书中,我“幽兰”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体会到了抗日战争的困苦,知道了童第周发奋学习的故事……长大后,我开始赏析鲁迅、冰心、朱自清的作品,它们给我的生活抹上了五颜六色。书的滋润使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用清淡似水的笔划出一道道心灵的轨迹。 于是,读读写写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爱拿起笔,独自一人在书桌前写我的感受,我的理想……那白色的纸张顿时充满了活力。久而久之,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拿到高分的情景。 李白的贬谪从这里开始,那一壶酒,一把剑,一路狂舞,一路豪饮。 饮出一位唐代诗坛的谪仙,舞出一颗大唐的剑胆雄心。狂放不羁的他,立于船头高歌:“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不世出的奇才面对奔涌的流水,险峻的高山,吟诵成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啊,这诗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精彩语文,让后人为之倾倒,我又感到,语文似乎已融入了奔腾江流,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我虽然不是什么文学学者,但,我爱语文。 璀璨的星空下处处弥漫着语文的芳香,炎炎夏日下的火辣激情、语文无处不在。古老的黄河,晃晃东流,他孕育的古国--中国就是一个文学之乡,我读语文,读它那悠悠似水的浓烟。 我只能叹息,学海无涯,语文无涯,人的一生只能学到他的部分,但,我很荣幸。我将以一颗真挚的心学好语文。
。。。
不知不觉中,“学习”已伴我走过了十四个难忘的春夏秋冬。在无数个春夏秋冬里,我尝到了学习的酸甜苦辣。会有一些甜蜜的,一些愁苦的,下面就是我学习中的辛苦: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了一项培训课程——游泳。对于是个“旱鸭子”的我当然兴趣盎然,早早的报了名。对于不太和游泳池接近的我,对于在水上做练很有趣,认为回到小时候,充满了无限乐趣。我本以为就是这么简单,回家老师教的动作也没练,一直老师不会查,可是好景不长,毕竟老师不会让我们一直这样玩耍,老师在第五节课改变了教课方式,就是让每个学生跳入水中练习。一下子我心里恐慌起来,心想:这下子可完了,2米多的水这一跳下去万一沉底怎么办?我没练过,淹死怎么办?万一泡沫板滑落了怎么办?万一------万一------不敢再想了。只见一个一个同学都像海豚一样跳下去了,一阵一阵的水声“扑通”“扑通”响彻耳边,只觉得我心脏承受不了。“江凡”老师响亮的报了出来,到我了,我该怎么办?都怪我前几课没好好学,回家没好好练。我什么也不敢想,拿着我的泡沫板就往水里跳。我立即抓紧木板,按老师教的动作游起来,可是不知怎么的老师教得我全都忘记了,什么也不会做,老师只好生气地我从水上拉了上来。
老师没好气地说:“你怎么回事?回家有没有练?”说得我无地自容,老师也不会善罢甘休的,他让我们这些没有练过的单独留下练习,练习一些最艰苦的动作,比如仰卧起坐、练蛙腿,害得我们连声叫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用兵打仗讲究战略,计策;学习要讲究方法。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一、培养兴趣
曾经有一位名人指出:学习,兴趣最重要。从某些人的偏科心理就可以看出兴趣的确很重要。每当我开始讨厌某一门科目时,就尽力往这一科的好处去想,把那股喜欢这门科目的劲儿提上来。
二、提高学习效率
曾经有一位文学家说过: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在学习、作业中,哪“到”都不可少;其中“心到”最重要,你没有专心听讲、用心体会,即使有三头六臂,也甭提学得如何了。
在学习之前,都要预习。预习并不是简单看一下,而是要动笔,将读懂的、不懂的,写或画出来,以待上课专心听讲。这样不仅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据科学家调查,学习过后,所学的知识会遗忘得非常快,一段时间後速度开始减缓,最後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所以,及时复习所学的内容是很需要的。
三、动静分明。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总是学习而不适当休息的人,再聪明也会变笨。当我们学习学累了,适当的放松,玩一玩都行这样可以放松大脑,使心情舒畅。但也不能沉溺于玩乐之中而放弃学习
四、勇于探索。
做好了以上三步,接下来就靠自己在享受生活和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去实践了。
……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其实说起来很复杂,做起来却很简单。愿你们也像我一样积极探索,也去发掘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