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岭说说-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王莽岭说说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8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王莽岭说说
《王莽岭说说》正文内容

王莽岭说说

一、远古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的发生地:二、道家始祖老子西行路过并创作《道德经》的地方。三、王莽和刘秀斗智斗勇的古战场。四、愈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地方。五、白居易经羊肠坂登太行赋诗的地方。

王莽生于西汉末年,于公元前八年任大司马,扶政十六年。但不幸的是,他辅佐的四任皇帝,或昏庸无能、或荒淫无度、或年幼无知,加上天灾不断,使朝野不安,战争四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王莽励精图治,虽无力回天,却也赢得了朝廷上下的共识,王莽称帝势在必得。

于是,力主王莽登基的人大造王莽真命天子的舆论,宣称在龟鸵山(今王莽岭)发现一龙脉神龛,龛中一酷似王莽的帝王像,另有天书四字:“王莽登基”。于是王莽便于公元八年称帝,改国号为新。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莽一方面又对皇族后裔逐个操家问斩,派兵镇压农民起义军。而刘秀与其兄长乘机揭竿而起,并到龟鸵山毁坏王莽的龙脉,所以王莽对刘秀倍加憎恨,亲自率兵长途追杀,一直追到太行山南端,也就是今天的王莽岭。从此百姓便改称龟鸵山为王莽岭。

扩展资料

王莽岭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东南部古郊乡境内,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刘秀城四个景系,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由晋城市兰花集团2003年开始经营开发。

王莽岭景区,是南太行的最高峰,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仅800米,风光秀丽,景色诱人。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 “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

自然景观

1、棋子山

棋子山,又名谋棋山,位于距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均为中国围棋发源地。

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该区主要景点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陵川县文为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黄巢洞

位于锡崖沟东南三公里处,相传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冲天大将军”黄巢兵败后的避难之地。此外,还有西莲寺、东莲寺、后晶宫、祖师顶,这里的每一处地方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独特恩赐,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

3、响水河

响水河,发源于王莽岭南麓。百丈深的峡谷之上,龙王桥横空卧波;桥下十几丈高的瀑布如一条条彩练,直泻而下,落入深不可测的龙王潭中。透过瀑布,隐约可见那神秘幽深的青黄二龙洞,打在石子上的水珠,如落入玉盘,清脆悦耳。 

倒生柏,生长在离龙王桥200米的悬崖上,头朝下,根向上,阴差阳错地生长在岩缝间,向世人展示着它神秘的生机。爽身淮,是一座天然的浴池,每临夏日,峡谷中的山风送来阵阵凉意。

4、红岩大峡谷

红岩大峡谷,中国的典范国内罕见,与美国大峡谷相似,观赏震撼且规模宏大,绝壁深约130多米,总长40多公里,如刀劈斧剁,岩石色泽赤红直立90度而下,大部分峡谷景观在山西王莽岭景区,被称为“红岩绝壁大峡谷”,景色壮观,气势宏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岭风景区

王莽岭距晋城市陵川县东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莽岭,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故名,又因其险峰幻叠,云海浩翰,瞬息万变被之为"云山幻影"。

谢邀。

王莽是个很神奇的人。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当前各种网络红文的设定套路,那么看王莽当年的行为,你一定会深深的觉得,这是个穿越者——只是到底是从后代穿回到西汉末年的,还是从更早之前穿出去的,这个倒是可以商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人身上有各种各样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表演:他醉心于复古,以一千多年前的西周为标杆;他激进的进行社会改革,所做的事情几乎是两千多年后某些改革的翻版。他以一种不作不死的神经质式折腾,置整个国家和社会于反复动荡之中,直到最终,身死国灭。

但是,抛开其具体的行为不论,我们简单的回顾王莽的生平,可以发现,此人以篡权为分水岭,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他把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的华丽效果。但到了后一阶段,他却又把一手好牌毁的一干二净。

先按照惯例回顾王莽的出身:

王莽是有一个好姑妈的。汉元帝驾崩以后,其子即位,是为汉成帝。王莽的姑妈王政君,就是汉成帝的亲妈。按照惯例,外戚辅政,于是王政君的哥哥王凤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

这是一次正常的新老交替,但在这当中,也有一些不同寻常:汉成帝一口气封了他的五个舅舅为侯,令时人侧目。

只是可惜,这堆舅舅们全是王莽的叔叔伯伯,却没有王莽他爸——因为他爸死早了,没赶上好时代。

这个事就很尴尬了。大家本是一样的出身,可现在呢,叔伯兄弟们骄奢淫逸,吃香的喝辣的;王莽却只能守着寡母过苦日子,真是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能说。

这时,王莽的第一个优点便体现出来了。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他并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摆出一副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的屌丝嘴脸,而是谦恭无比,继续保持着往叔叔伯伯们府上走动。去了,也不说什么,就是正常的打个招呼,问家里的各位长辈安好,然后就乖乖地回家读书,从来不提给自己谋个营生之类的话。

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的过着,终于,大将军伯伯王凤生病了。这一次,王莽迎来了真正出头的机会。

王大将军这次病得不轻,久病床前无孝子,自家孩子们这两年享受惯了,都躲得远远的。病到后来,眼看着没救了,愿意来服侍的人就更少了。但王莽不这样,这时候,他又展现出了自己的又一个优点。他从伯伯生病开始,就在床边伺候——反正他不像兄弟们一样还挂着个官身,有的是时间。到后来,王凤的病越来越重,王莽动不动就在床边守上一个多月,尝药喂饭,衣不解带,蓬头垢面。

眼见着来看望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王凤心里是否会生出人走茶凉的感慨。这种时候,王莽的孝行,深深地感动了他,他很后悔自己当年对这个侄子太差。最终,王凤在临死前,郑重向王政君推荐了王莽。这便是王莽的仕官之始:黄门郎,射声校尉。

// 即便不了解王莽日后那些神经质式的表演,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年轻时候的王莽“素怀大志”。他并不像一般外戚一样喜欢声色犬马,而是虚心好学,接近儒生。明明是个外戚出身,学问却比五经博士都大。坐为外戚中仅有的好儒之人,王莽“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 此外,王莽还是个知行合一的典型,是那个年代的道德楷模。如果上面的例子说服力还不够,那么在下再举两个事例:

• 例一:

王莽后来官至大司马,又一次寡母生病,达官显贵和他们的富太太纷纷前往探望。他们惊恐地发现,那个穿着粗布衣服,到处端茶送水的老妈子,竟然是王莽的正妻。——如果你要说贫寒时候的道德高尚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么王莽发达以后的一如既往,就真正值得称道了。

• 例二:

汉哀帝即位以后,王莽给董亲亲腾位子,被罢官回家。回家以后,王莽惧祸避灾,闭门谢客,力求低调。但是,他的儿子却一点都不低调,失手打死了一个奴婢。

当时,奴婢只是主人的一种私有财产,即便官司打到了皇帝那里,也只是赔钱罚款。但王莽却以至圣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及家人。国法不管家法管,他硬生生地把他这个儿子给逼自杀了!

这两件事,我们如今已经无从考证王莽到底是出于真情还是假意。但即便是作伪,是为了在世人面前扮清高,事情做到这个份上,狠辣程度也远非常人所能及了。诸位不妨试想一下,易地而处,你要是王莽,这种事情你是不是能做得出来?

就这样,在那么一个道德沦丧的年代,王莽凭借着这些“出格”的举止行为,成为了人间的一股清流。

成功还需要有些好运气。

王莽在经历了早年的种种不顺之后,好运终于随着时间一点点的到来了:他陪着他的姑妈王政君,耐心地熬死了那些个叔叔们。十四年后,整整过了十四年后,绥和元年,时年三十八岁的王莽终于就任大司马大将军,站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故事的主线讲到这里,一定有人会疑惑:王莽这出身、这经历,怎么就是“拿到了一手坏牌”?这明明是难得的好牌好嘛!外戚出身,修身为儒,官做得辣么大,还要怎么样?

我们这么看问题,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位极人臣,封妻荫子,已经是个人所能追求的事业有成的最高点了。

但问题就在于,这是王莽自己的追求吗?

再看看王莽后来干得那些莫名其妙的神奇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他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他心里有一个宏大的抱负,他充满了想要作为的激情,他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伟岸的“理想国”。只有得到帝位,以皇帝的身份,以皇权的力量,才足以支撑他去施展、去发挥,去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

这样再看王莽前半生的奋斗之路,你才会恍然大悟,那不是一个臣子追求逆袭的上位之路,那是一个普通人向皇权发起冲击的转变之路。

在一个承平年代,王莽的这种行为,是有一个专有名词进行描述的:谋反。而谋反也是有标准套路的,军功是必要条件。

但王莽,却在没有军功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的路。回过头再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苦心经营和巨大付出。

首先,把握每一次机会,哪怕可能微乎其微

王莽早年出身贫寒,虽然本家叔伯们俱是当朝显贵,但并不大关心这个贫苦的侄子。谁家还没有个穷亲戚不是?哪能个个都照顾得过来呢?王莽早年装模作样地跑到叔叔伯伯们家里问安,言下之意无非就是我也是王氏一族,请大人们不要忘了我。可是谁又真的在乎他呢?还不是请完安,继续乖乖(灰头土脸)地跑回家,捧起书本。

虽然真正的转机来自于王凤的生病,但这只是因为王莽成功了而被写入史书的那一次。在当时,王莽对亲戚们的曲意逢迎,肯定是不止于此的。那些没有记录进史书里的事,必然是一次次的献殷勤失败,受人白眼。当面、背后,无数的人极尽嘲讽之能事,这其中的辛酸滋味,只有王莽自己能明白。

每一个能抓到机会的人,都曾经被撞得头破血流。

其次,人无我有,人弃我取

王凤的推荐只是契机,真正让王莽有了后来地位的,是他的德行和操守。

我们稍微捋一下王莽出仕以后的事:王凤推荐王莽进了王政君的法眼。于是叔叔们突然发现,呀,原来我们家还有这么个品行优良的穷亲戚啊!叔叔王商率先表态:把我的封地让一部分给王莽吧!——当然了,大汉朝并没有把封地私相授受的传统,王商实际上什么也没给。最终,朝廷给王莽封了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大汉王朝出钞票买了单,王商白白赚了个好名声。

很快,王莽认识的儒生朋友和朝廷名士,也加入了推荐大军的豪华午餐——反正我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捞个人情。最后花钱的,还不是你老刘家,这么划算的买卖,不愿意是傻子!

但王莽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在德行上对自己的要求愈发地严格了起来。——这,才是王莽真正的杀手锏。

大凡王朝初创之时(如汉初)、或者急剧的扩张期(如武帝时期),能力大小总是官爵高低的优先考虑因素,尸位素餐者极为少见,没那个能力在那个位子上根本待不住。但一旦进入天下稳定的和平年代,能力这种东西,慢慢的就会变得可有可无了。毕竟政绩这种东西不是军功,很难用量化指标考量。况且政治一旦稳定,该做什么事、怎么做什么事,都是有成例在先的,照旧循例即可,并不需要发挥什么主观能动性。大司马的位子,你做得,我也做得,换个屠夫照样做得(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就是屠夫出身)。

德行的重要性,就在这时候体现出来了。虽然在后来的百官万民劝进之中,王莽使了不少小手段,但王莽自身的修养,在当时的确是受天下敬仰的。

王莽的执政能力如何,在史料中我们并未发现,他真正能唬得到人的,一直是他的德行和操守。当他正直到了一塌糊涂、无可指摘的地步,和他做朋友就简直成了每个人的光荣。认识的不认识的,交情深的交情浅的,每一个人都恨不得对王莽掏心掏肺,在朋友圈展示自己那奋不顾身的爱。

王莽真的有这么完美吗?当然不是。私下里,他阴谋诡计样样精通,坑蒙拐骗玩得比谁都溜。在上位的路上,他曾遇过两个拦路虎,叔叔王立和表哥淳于长。对这两人,王莽表面上方正君子,正直无私;私底下,却在王政君和汉成帝那里各种挑拨离间,造谣生事。最终,王立被遣归国(回到封地居住),淳于长死于狱中。

但是,在表面上,王莽的洁身自好却已经到了举世皆知的地步。

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王莽的能耐就在于,他把自己变成了一棵足够大的树。在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根足够深、冠足够密,根本就不怕风。对待反对者,王莽以异己诛之;对待不合作者,王莽以财富禄位塞之。终于,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失;粉丝的数量越来越多,裹挟天下。

从董贤死后,丞相孔光便发觉王莽有异心,但却不愿意牵涉其中,欲以病辞。对此,王莽及时示好,先晋孔光为太傅,后又晋为太师,最终,孔光在纠结中去世。而在王莽篡位的整个过程中,因示好于王莽,得加官进爵者不下千人。

王莽的行止,似乎也不见得有多少过人之处,说白了,无非就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在王朝末世里,准确把握住当时人的道德需求;外加施点小恩小惠(还不用自己掏腰包,比如升官的时候,把朝廷的封赏拿出大部分来施恩于别人)。这些很难吗?不见得。但是,却也不简单。为了把握住每一个可能会失败的机遇,他浪费的付出不知凡几。而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标准大儒的过程中,他的痛苦更非常人所能体会。

这就是一个人的逆袭之路,既要认清时势与机遇,更要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

而且,王莽的要求还绝不是如此之低。谁都有那么几个喜欢加班给老板看的同事,但对于王莽来说,这种演技就太low了。要是王莽来演,他能做到不管老板在不在,天天晚上加班到九点。任谁不管什么时候到了办公室里,都永远能看得到他忙得焦头烂额的身影。

戏能演到这个份上,真和假还重要吗?

而且,行为固然真假难辨,但至少人家的努力,是真的。

出生时带在手里的那把烂牌,既是挫折,也是砥砺。最终,王莽以自己卓绝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把这手烂牌变废为宝,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但接下来,王莽的转变却又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他光怪陆离、让人咋舌的种种表演,让他从人生的顶端急转直下,直到最后彻底坠入深不见底的悬崖。——这也是接下来要说的:何为把一手好牌打烂。

我们从王莽的改革说起。

王莽改革的具体内容,《资治通鉴》里并未多加引述,可能是司马光觉得种种神经病式的行为,写进自己的书里完全就是一种污染。但班固就没有办法了,不想写也得写。为了表达自己在政治原则和写作原则上的痛恨,他把王莽的传记放在了《汉书》的最后——至于为什么要说写作原则的痛恨,诸位往下看就知道了。

《王莽传》篇幅较长,但有关王莽改革的内容,却还是不在其中——大部分被放入了《汉书·食货志》,少部分则归入了《汉书·地理志》。为什么《地理志》中会有这部分内容?因为王莽喜欢改名。各种地名,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他基本上全部都改了一遍,有的还不止改了一次。为此,班固在修《汉书·地理志》的时候,只能在每一个地名下面附注一行小字,“莽曰XX”。

在下随手翻拍了《汉书·地理志》中的其中一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班固这个惊人的工作量。更要命的是,在惊完人之后,随着王莽的被废,所有地名又被改回了原样,班固真是哭晕在厕所。

这个事对地方官吏和普通老百姓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你想,你放暑假回家买火车票时候,突然就不知道该买到哪的了,只好回去查资料。好不容易查到了,售票员说不对,这是上个月的地名,这个月又改了,您得回去再找找。

至于王莽为什么喜欢改名,我们只能猜测,可能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强迫症当时大汉朝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王莽觉得不完美,于是硬生生地凑了个西海郡出来(这里要多插一句,所谓的西海郡在今青海湖一带,当时是羌人的地方。王莽为了凑够一桌四海郡,强逼羌人“献”出了这块地方。为了让这块荒凉之地看上去像一个郡,他又强制移民,令大量的罪犯前去填郡)。 2、不顺眼王莽不喜欢负面的字,所以把很多地名都改成了反义词。比如说,无锡改成有锡,东昏改成东明,亢父改成顺父。3、大国气势不能丢当时,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怎么破?王莽大笔一挥,北边的郡,统统改成填狄、厌狄、仇狄;西边的郡,那就改成伐戎、威戎、厌戎;东边的,就叫填夷;南边的,就叫填蛮。国外的也得改。匈奴单于要改成“降奴服于”,高句丽要改成“下句丽”。注:以上资料,参考自马伯庸亲王的《爱改名的神经病王莽》一文。原文写的颇为有趣,诸位可找来一阅。

改名其实是个小事,乱归乱,困难总还是能克服的。况且,王莽不光只改地名,他连官名也改。当官的都不说什么,你一个小老百姓有什么好哔哔的。在王莽所有的改制中,真正让他丧失了民心的,在于改币制。

从居摄元年开始,王莽先后改过四次币制,老百姓的财产被洗劫一空。这里可能很多筒子不理解,那在下打个比方来解释一下:

王莽的改币制,不是说从第四套人民币换成第五套人民币,而是某天突然宣布,从现在开始,以前的铜钱不能用了!我们要用一种三角形的钱!那就换吧。可刚换完,王莽又说,那个三角形的也不用了,要换正方形的!1个三角形换5个正方形!那就再换吧。没想到刚换完,王莽又说,正方形也不用啦不用啦,改用五角星型的!1个正方形换5个五角星!Attention!三角形的又可以用了哦 ~ 1个五角星换1个三角形!

经过这么几番改动,天下大乱。大凡改币制,不管名义上如何冠冕堂皇,最根本的目的,其实就是一个,洗劫普通人的财富。因为普通人的财富,大多都是货币财富。也因此,在任何的改币制的政策环境下,最受伤害的,总是老百姓。

而老百姓的另一项财产——土地,则更是在王莽的改革中丧失殆尽——这也是我们要说的重点。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汉书·王莽传》中记载了王莽改制的诏书,诏书上就坦承:“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因此,王莽改制的初衷和目的是好的,就是为了解决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王莽的问题在于他的改革目标太理想化:恢复西周的井田制。更为严重的是,改革方案又太轻率,几近于没有。是的,你没有看错,一项牵涉全国几百万亩土地、几千万人口,几乎全部税收来源的改革,完全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案。事后来看,在王莽改制的失败中,西周的井田制是否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已经无关宏旨。缺乏可操作性的执行方案,才是此次土地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正所谓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蛋。

《汉书》里记载,所有关于王莽土地改革的政策条文,就只有这么几句话: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即使是好政策,也架不住没有具体规划方案的胡乱折腾,何况政策本身还是个残次品。不足一百字的条文,给地方官员留下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得以上下其手。于是乎,政策效果与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几年之间,土地兼并问题更为严重,天下流民四起,民怨沸腾。最终,王莽被迫取消政策,但为时已晚。

在王莽改制过程中,王莽自身的认知能力、行政能力都暴露出了极大的欠缺。

1、一个读书读成傻子的人

“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汉书 · 食货志》

读罢王莽改制的整段历史,在下最大的感觉是,王莽是一个标准的儒生。他相信所有的儒家经典均无可置疑,相信上古的“乌托邦”一定曾经真实存在过,而且,至死无悔。

长安城破前夕,王莽已无兵可用,只得释放囚徒,寄望困兽之斗。如果是你,你会给这些囚徒多少钱财珍宝呢?王莽可不这么想,他相信的是精神力量。他郑重其事地和这些人歃血为盟:“你们要是不为新朝效力,恶鬼就会找你们的麻烦的!”甚至于,在未央宫已经被攻破时,他依旧正义凛然的高呼:“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回顾王莽的改名运动,一个很大的特点,正是不顾实际,大量的以古籍为改名依据。

再到真正有毁灭性影响的土地改革,恢复井田制,也是“依古得经文”的产物。本来,王莽把土地制度改革作为整体改革的核心,是准确把握住了当时实际现状的。但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是盲目地完全依古改制,没有任何规划,不留一丝余地。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把路越走越窄,最后一条道走到黑。

2、缺乏高效的执行队伍

如果说前文所总结的,土地改革失败的一个原因在于执行层面,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这个政策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王莽当时有详细的执行规划,如果这项制度能够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如何?

答案依然是:没有。

王莽的改革,基本上是要将土地国有化,然后再分给需要的人来种。这种做法,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都上过政治课,在讲到上个世纪中叶的“三大改造”时,就有将土地国有化的内容。但是,你若翻看历史,就会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是仅有的一次将私有制土地改为公有制的成功案例。

- 为什么?

- 这个事太难。

大国有大国的好处,但也有大国的难处。在土地改革这样牵涉到所有人利益的改革中,大国的难处就在于,协调成本太大。中枢永远无法如臂使手、如手使指般,去指挥庞大的官吏群体尽心尽职。庞大而高效的官吏集团?这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神话——尤其是在两千多年前,在一个管理都还没有成为科学的社会中。

土地改革这么大的工程,对于组织能力尚且低级的帝制时代,根本就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王莽时期,官吏行政效率的低下,在财政改革中也可见一斑。

财政改革,是除去我们上文提及的改革内容外,王莽的另一项改革。这项改革并无新意,无非就恢复武帝时的盐铁官营,在大城市设立平准机构。整体而言,基本上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这件事,汉武帝做成了,王莽却就没有做成。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在于两人对整个官僚集团管理的能力不同:任何政策的变动,都会给接近权力的官僚集团提供获利机会,王莽并没有能力将官吏们这条因公肥己的路堵死,自然就无法取得预定的效果。那汉武帝为什么能把财政改革做成呢?嗯,现在你知道他养那么多的酷吏是要用来干嘛的了吧。

3、改革方向的不合理

继续承接上文的观点:王莽试图恢复西周井田制的另一个不合理,在于这项制度本身。就是说,这项制度,根本解决不了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

王莽的土地改革,其实是一种单纯的收入分配改革。而收入分配改革,事实上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于,是一种负和博弈。就是说,你得到的,是别人所失去的,甚至于,你得到的,比别人失去的还要少。

举例说明:村长说,你们家的钱太多了,分一半给隔壁老王吧!结果你拿了五千万出来,村长又说,等一下,我们执法人员的辛苦是不是要体谅?然后硬生生地又从里面拿走了一千万。

单纯的收入分配改革,历来为改革家所不取。为何?除了牵涉太广、难度太大以外,另一个原因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其中的漏出太大。而历代成功改革的共同经验,则是这些改革都是制度革新型改革。通过制度革新创造红利,对弱势群体(或者说利益受损者)进行一定的补偿,减少改革阻力,弱化社会矛盾。

而王莽,仅仅想简单地以“均贫富”的土地国有化来解决问题,简直就是too young too simple,势必会遭到巨大的反对浪潮,直到把自己都给淹没掉。

此外这里还要补充一句,漏出太大,一般都是改革者有意为之。所有的收入分配改革,出发点可能都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美好,并非是口号里所说的“均富”,实际上,都是“均贫”。

就是说,理论上,村长要把你的一亿分一半给老王,但事实上却是,村长给你和老王每人一块,剩下的99999998,自己收进了腰包。

当我们今天说起王莽,他的面孔是有点模糊的。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历史对他的评价。王莽自身死到近代之前,其形象一直是篡位自立的首恶。然而到了近代,他却突然被梁启超、胡适等士林领袖重新发现,竟然又披上了一层勇往无前的改革家的外衣,前后差距之大,让人无所适从。

其二,是因为王莽改革的内容。从胡适开始,认为王莽是个社会主义的改革家,这就让对王莽的评价有了意识形态的因素。

说到最后,人都是复杂的。王莽在登基之前,手握一手烂牌却成功逆袭,在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帝位之例。但此后,他又以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改革,眼睁睁地把两炸一顺的好牌打到稀烂。

而王莽的死,也很是悲情。历代亡国之君,投降者有之,被杀者有之;有的被迫禅让,有的无奈自杀,还有的被改造为合格公民。但王莽不同,城破国灭之际,他最后一次展现出了自己的高贵:不降,也不逃,而是怀抱传国玉玺,带着百官,死于乱军之中——至死,他都坚信自己没有错。

他死在一个商人的手上。这个商人转眼又被杀。随后,王莽的头被割下来,和传国玉玺一起,成了更始帝刘玄的战利品。

王莽的身影,并没有从此消失于史书中。《晋书·张华传》记载,直到近三百年后,西晋八王之乱,洛阳武库被焚。在冲天的火光中,王莽的头才和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孔子穿过的木屐等传国重宝一起,化为无形。

其中,头和鞋当然是被烧毁了。但剑,据在场当事人张华一口咬定,是飞、走、了。

而王莽的死,拉开了又一次天下纷乱、群雄并起的大幕。众多的起义军先后涌现,割据一方,纷扰天下局势。

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以上,来自于个人文章:跟着司马光混职场 ∣ 当拿到一手烂牌的时候 和 跟着司马光混职场 ∣ 明明是一手好牌,你却把它打得稀烂 。个人知乎专栏只打算同步跟三国之后的内容,之前的部分,就请移步公号“喻以流年”了,回复“0”即可全部提取。

在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莽岭,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故名,又因其险峰幻叠,云海浩翰,瞬息万变被之为“云山幻影”。
王莽岭的山脚下,因传说仙人道士曾在这里冶锡炼丹而得名。

王莽岭
距晋城市陵川县东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莽岭,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故名,又因其险峰幻叠,云海浩翰,瞬息万变被之为“云山幻影”。

你说呢...

五大传说:一、远古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的发生地:二、道家始祖老子西行路过并创作《道德经》的地方。三、王莽和刘秀斗智斗勇的古战场。四、愈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地方。五、白居易经羊肠坂登太行赋诗的地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独卧冰纹臆想遥,如今骤雨也终朝。 狼籍莫吊千创树,坎坷难工两刃刀。 欲梦还失真仪止,思归徒使更煎熬。 一从歌舞初逢夜,尽是山川离别宵

上一篇:有过经历的能给说说吗
下一篇:7句话说说,画上句话说说,说句话啊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说说
  • 谢谢老板的说说,感谢老板请客吃饭句子,感谢领导请吃饭的说说
  • 表示很闲的说说,一个人太闲的经典说说,人最怕闲的经典语录
  • 戴口罩说说搞笑
  • 家里养花的心情说说
  • 做面包的心情说说
  • 累瘫了的心情说说,累瘫的经典句子,感觉自己累瘫的说说
  • 包饺子搞笑说说,关于包水饺的搞笑说说,第一次包饺子的搞笑说说
  • 最新说说大全

  • 十年朋友的经典说说
  • 生气以后的个性说说
  • 赛新房的说说
  • 亲人走了的伤感说说
  • 六一看画展的说说
  • 和同事一起游玩的说说
  • 搞笑又伤感考试的说说
  • 佛说搞笑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