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怎么样.个人感觉.我也看过一点点.
看过。这本书非常好。 这本书洞察人性,批判社会黑暗,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内容,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奇书。 我没有听说过李宗吾晚年承认本书的错误这种说法。事实上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李宗吾对发明厚黑学很自豪,引为名山事业。 另外,很多研究者似乎忽视了李宗吾的思想独立。 看看李宗吾在书中不时流露出的独立精神(尤其令我击节的是《我对圣人之怀疑》一篇,真可谓剥尽圣人衣衫,绝妙好文,无逾于此),再看看现在的文人们,敬佩还来不及呢,哪里有资格说他“目中无人”? 当然,书里的《宗吾谈经济》与《宗吾谈政治》,就不行了。 它是建立在限制迁徙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与现代社会过于脱节了。 ==== 对于当今社会而言,这本书更是有用,因为现今的社会,比起当年来,呵呵,也相差不多吧。用厚黑的观点来看当今社会,同样有洞若观火的感觉。 至于看到了之后怎么办?那就不是李宗吾本人的事情了,而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在面对厚黑学的问题上,也是一样。
看过。这本书非常好。很现实的
写这本书的李宗吾本身就很厚黑很无耻 先说他的名字,师宗自己,目中无人. 至于厚黑学,纯粹蛊惑人心,是提倡人性之恶.把自古英豪的成功归于面厚心黑更是无稽之谈. 事实在李宗吾年老之时,也承认这本书的错误......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和她儿子书信集节选一段我觉得很好: 我抽烟。我知道你很讨厌我抽烟,我也认为这是个很糟糕的习惯。大概十七岁那年开始的,但是究竟怎么开始的,我也弄不清楚──因为朋友都抽所以抽?功课的压力太大?太无聊?或者就是为了想试试看大人说不好的东西究竟怎样?可能每个理由都多多少少有一点。反正结果就是,我上瘾了。 我的烟友们其实都开始得比我早,大部分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还记得那个时候我是很讨厌别人抽烟的,讨厌那个气味。最火大的是,大伙要出发到哪儿去时,总要等抽烟的那个家伙在垃圾桶前把他的那支烟抽完。其实到今天,我还是不喜欢抽烟这回事的:我的喉咙总觉得不舒服,很容易感冒,衣服老有去不掉的烟味,我容易累,而且,肺癌还等着我呢。 可是,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就是我的自由意志选择了抽烟然后又缺乏意志力去戒掉它。如果有意志力,我早就戒了。但还是抽。原因是,每一支烟,是一个小小的休息和释放。我喜欢离开我的书本,站到阳台上去,耳机里听着一首好听的歌,看着海面上大船缓缓驶过──点上一根烟。当然还有那“快乐似神仙”的“饭后一根烟”,还有电影镜头里不能少的“性后一根烟”。一根烟,我想说,使美好的一刻完整了。 所以对我而言,明知抽烟不好,但那是一个个人的自由选择。 政府铁金刚 最近,我的自由选择被剥夺了。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零时,香港开始在公共场所禁烟。政府的说法是,为了防止二手烟危害不抽烟者的健康,禁烟的地点包括公园、餐厅、学校、酒吧......当然包括了我的大学。 我一点也不意外。这正是两年前我的德国高中发生的事情。你知道,德国法律规定,十六岁以上的人抽烟饮酒是合法的,所以大部分的高中都划定了吸烟区,学生在那里吸烟。但是在二零零四年黑森州的文化部长推动校园禁烟,结果如何呢?我们必须多走五百米到校园外围的人行道上去吸烟。我们同学里没一个人戒了烟,但是学校外围那条人行道上从此满地是烟蒂。 没多久,全德国都要在公共场所禁烟了。所以,在禁烟的作为上,香港和德国是一样的,但是我注意到一个根本的差别,那就是,在德国,公共场所禁烟令下来之前,社会有很广泛、历时很长的辩论。香港却没有,政府基本上可以说做就做,而且,香港政府好像有一种特异功能,只要是它想作的事情,都可以把它塑造成“万众一心”的样子,香港政府简直是个所向无敌的铁金刚。 如果你问我,我是否对禁烟政策不满?当然,因为现在我必须绕很多路去抽一根烟。可是如果你问我,我认为禁烟政策对不对?我会说,当然对,没话说。我喜欢烟雾缭绕的小酒馆或酒吧,因为那是一种迷人的气氛。但是我完全赞成在餐厅里禁烟,因为烟味会破坏了食物的香气,我心甘情愿走到餐厅外面去抽烟。所以说来说去,公共场所禁烟对我不是问题。不过我想谈的其实不是禁烟的政策或者香港强大的政府,因为,没有普选,反正你拿政府没办法。 媒体弃守 我想跟MM表达的是,我对香港的媒体觉得很奇怪。香港没有民主,但是有自由,媒体的独立跟批判精神,还是被容许的吧?公共场所应不应该禁烟,在德国媒体上起码辩论了三、四年,学者、专家、评论家翻来覆去全民大辩论。香港媒体上也有一些讨论,但是很少,很零星──当然,我主要说的是两家英文报纸;而且,你知道吗?香港的讨论说来说去都停留在禁烟的“执行”层面:说抽烟族会跑到人行道上去抽,二手烟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说酒吧餐厅可以怎样领到“准烟牌照”,说空气污染会不会变好。可是我很少看见有什么认真的讨论是冲着“公民权”来谈的。问题的核心反而好像没人在乎:政府应不应该有这样的权力去规范公共空间的使用?政府有没有权利这样高姿态地去“指导”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吸烟的“大多数”有没有权利这样去压制吸烟的“少数”? 嚼槟榔的人,是否政府也该管呢?以此类推,不刷牙的人,用了马桶不抽水的人,老是放屁的人……是不是政府都要管呢? 我知道讨厌烟的人很多,我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我更知道禁烟可以带来比较好的空气环境。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一个如此侵犯个人空间,如此冲着弱小族群(吸烟族绝对是“弱小族群”)而来的法要通过时,你会以为,这个社会里的自由派会大声抗议,强烈反对,要求辩论。奇怪的是,一点都没有。MM你告诉我,难道香港没有“liberal”的存在吗?我读到的评论,简直像中学生的作文:先几句正面的,然后讲几句负面的,然后一个软绵绵的、四平八稳的总结。媒体的尖锐批判性,在那里啊? 集体变笨 这么写,会让很多香港人跳起来。我其实一点也不想说德国多么好──他们搞烂的事情可多了。可是就媒体而言,每个报纸都有它的批判立场,在公共场所禁烟这个议题上,保守的法兰克福汇报和激进的柏林每日新闻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鲜明立场。我订过香港的英文南华早报,看了几个礼拜以后就退报了。我要的是一份报纸,对于香港的事情有深入的分析和个性鲜明而独立的评论,可是我发现报纸的内容和电视新闻基本上差别不大,多半也只是浮面报导而已。那我何不脆看看电视新闻就算了。 你大概要说,是因为长期的殖民,缺民主的环境和素养,所以会这样。我想问的是,那改变要从那里开始呢?报摊上花花绿绿的杂志报纸,大多是影星艺人的私生活探密,不然就是饮食、赌马跟名流时尚。MM,如果媒体不维持一种高度的批判精神,一个社会是可以集体变“笨”的是不是?香港的媒体在做什么呢?我看见很多香港人很辛苦地在争取普选,可是媒体还是把最大的力气和钱花在影星八卦上。那些力气和钱,为什么不拿来为香港的民主做点努力呢?提供公开论坛,激发公众辩论,挑战政府决策,培养年轻人独立批判精神……老天,不要再讨论禁烟区要多大、准烟牌照要多少钱,比这重要的事,太多了吧。真烦。
看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了书后产生的感悟 《厚黑学》是李宗吾所编,内容大多是一般办事、处世的规律性描述,只是为吸引读者的眼珠,而故意选用了这个名字和这种“厚黑”的观点。有的,可能人人都在用,都是如此,但,作者是以描述别人或者以揭发丑恶的态度来写的。 其实,从民国到现在,社会、民风的进步并没有时间的跨度那么大 凡事不过则无可纠处。而,水至清无鱼,人至清无友。 不欲世人皆厚,但不可使世人尽薄。 不欲世人皆黑,但也不可世人尽白。 社会,本来就是多彩的,应该允许所有的生物都存在,也应该允许所有的人生观的人存在。
要看你怎么看啦,鲁迅先生不也说过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些观点还是可用的,学营销的就被推荐看这本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