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下水的说说-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船下水的说说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8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船下水的说说
《船下水的说说》正文内容

船下水的说说

自问自答一个。因为工作关系需要相关资料,特来知乎提问看有没有懂这方面的,不过这个问题果然是太偏门了……这里特将自己调查的结果放上来。

本人既不是造船方面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历史、考古方面的专业人士,此处仅通过临时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而得出结论,不怎么严谨。还是希望有专业人士来说说啊 。

一、造船小史(所谓历史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造船大国,从历史记载和很多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比较清晰。首先,我国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独木舟、木筏、竹筏;到夏朝之后木板船开始出现,还发明了风帆;再以后,船的大小逐渐变大,规模也日趋增大,出现了连体船——舫;到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需求,船从民用船逐渐发展出了战船,并组成大型的船队进行作战,航行技术也发展迅速,东可跨海至朝鲜日本,南可达南越;到秦汉时期,达到了我国造船的第一个高峰期,船的类型极大丰富,结构性能也突飞猛进的成长,出现了大型楼船,在航海方面除了日本方向,还开辟了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隋、唐、辽、宋、元造船技术越来越成熟稳健,船只运用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一直发展到明代到达顶峰,作为顶峰的标志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其乘坐的「宝船」正代表了当时造船的最高水平;而后由于海禁政策造船业逐渐萧条,规模骤降,到清朝后断断续续的开海禁海也影响了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造船业到此为止。

二、现代船只建造与下水方式

上面的造船历史脉络已有很多人进行过仔细研究,《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张静芬》、《中国造船通史-席龙飞》、《中国造船史-席龙飞》、《造船史话》等书引经据典、纵横古今,介绍的非常完整。但大多都是在介绍哪一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什么船,这些船怎么进步怎么厉害,这些船大概长什么样子等等(毕竟各类书志记录的也大概是这些),却少有介绍这些船是怎么建造的、建造它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船建好了后是怎么下水的这些内容。只有一些只言片语可以提炼出来些许线索用以参考猜测,其次就是考古发掘的遗址来作证猜测了。

不过人类的技术都不会是凭空发明出来的,任何现代技术多少都会带有前代技术的痕迹,造船技术也是。所以我们不妨先看看现代的船只是如何建造与下水的。

现代船只的建造无非也就两种方式——船坞式与船台式

1、船坞式

船坞式很方便,在一个无水空池中建造船只,完成后开闸放水填满船坞,让船只浮起并驶出即可。不过缺点是一个船坞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建造一艘船,占地大、效率低。

图1 船坞

于是出现了船坞改良版——浮船坞。浮船坞能调节自身甲板高度,用浮船坞下水的时候,浮船坞先排水,让甲板升到与船台齐平,把船挪到浮船坞里。然后它用拖船拖动,或者有动力的话自己行驶到合适的水面,船体里注水,浮船坞下沉,船就漂起来了。

图2 浮船坞图3 浮船坞

这两种看似太相同,不过他们都是船坞式,思路也都是用水来托起船让船入水。

2、船台式

船台式,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建立船台来修建船只。船台这个东西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一个施工平台而已,简单的可能就是几个木架子,复杂点的可能会弄个生产车间、厂房之类的。这种建造起来比较便捷,找个河岸空地就可以建设,不用像船坞一样还要建水池阀门之类的,但下水就要麻烦点。而现代的下水方式也比较多。

(1) 蛮力下水

对于小型船只来说,不管怎么样都很方便,可以直接人抬下水,稍微重一点的吊下去也行。

图4 台湾达悟族下水仪式图5 起吊下水法

(2) 轨道下水

大船利用蛮力就搬不下水了,只能依靠重力来帮忙。比如建立一条轨道让船滑下水。轨道上用滚珠或者牛油进行润滑,船就可以顺畅的滑入水中。

图6 轨道下水图7 轨道下水

(3) 气囊下水

这种方法类似古时候运送大型石材用的滚圆木的方法,不过现在用气囊代替原木减少了

船底的磨损。

图8 气囊下水图9 气囊下水

(4) 横向下水

前面两种下水法都是按照船只行驶方向使船滑入水中,因此需要比较长的轨道或者距离

来供船只滑行。为节约场地便出现了横向下水法。这种方式也是简单粗暴,横向侧滑入水,一是滑道短入水快,入水后还可检验船只的稳定性和抗风浪摇晃的能力,所以失败率要比以上几种高一点点。

图10 横向轨道下水图11 横向轨道下水

三、古代船只建造与下水方式

那么在古代,船只到底是怎么建造与下水的呢?我们可以对照的着现代的方法进行分析。

(1) 船坞式

首先是船坞式。船坞据记载是宋朝人张平发明的,公元977年,张平任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厂,住今陕西省宝鸡市以东之阳平镇。当时,在渭河边造船,容易被水将船冲走,只好派一船三户守护,一年征调民工上千户,劳民伤财。张平遂命民工在岸边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后,掘开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驶入河中。大坑称之为「船坞」。

此后这种做法在宋以后被广泛运用,明代郑和建宝船即是用的船坞,在明嘉靖《龙江船厂志》也能看到大型的船厂所用的船坞。

图13 明《龙江船厂志》图

(2) 船台式

宋之后才有船坞,那么宋以前自然是用最易实行的船台式了。这点有考古学上的数据支持。先是1974年广州出土了一个「秦代造船遗址」,当时轰动一时,但随即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一派学者认为这是船台滑道的遗址,另一派学者则认为这应该是宫殿遗址而非船台,「船厂说」与「宫殿说」双方进行了多次研讨会战,现在基本认为船厂说不靠谱。虽然这这个遗址不是造船厂遗址,不过这场论战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的思路。

图14 广州秦代「船厂」遗址

而1994年在镇江网巾桥发掘的六朝船厂遗址则确定是造船厂的,在此遗址中首先是发现了两艘独木舟,其中一艘独木舟底下发现有修造船所用的设施。

该设施大致分三个部分:

支托船体部分:由垫板、垫木组成。南侧有四层垫板,自下而上,第一层有一块木板,面积稍大,略呈长方形,长120、宽80、厚7厘米;第二层有3块,并列铺放,第三层一块平铺,第四层两块,外侧一块侧立,里侧平铺;北侧有二块,下层一块大致呈长方形,上面一块呈刀形;在南北两侧垫板顶面,放置两根横木,长度分别为100厘米和140厘米,直径5厘米、7厘米,这两根横木之上,有一根与船体方向一致的圆木,长90厘米,直径5一6厘米。这些垫板、垫木的作用应是用来支托船体。固定船体部分:由圆木、枕木及石块组成。亦位于船体东部的南北两侧。船端两侧各有一圆木埋在土中,圆木长16厘米,直径20厘米,在两根圆木中间,铺有碎石块作为基础,碎石之上放置长方形枕木,枕木两端开有桦头与圆木的卯口衔接,桦头两侧开成弧形与圆木弧度吻合,使圆木、枕木紧密地卯合在一起。枕木朝上的一面开有一道槽口,槽口内嵌有一块木板,木板与圆木接触部位亦有禅卯结构相合,枕木与船体之间的间隙用碎木块填充。圆木、枕木把船体牢固地稳定在地面之上。在圆木与支托船体的垫板之间,亦有两块木板,大小厚薄基本相同,用枣核钉拼合在一起,下部埋在土中,上部加工成弧形槽,与制成船体的树干弧度吻合。推测这两块木板,既有支托船体的功能,又具有稳固船体的作用

——王书敏《镇江市网巾桥六朝手工业遗址的发掘》

此外,在独木舟遗址西侧十余米处同一地层内,还发现一框架式台面,其构造是有十余根大木柱以间距各2米左右围成长方形,长约10余米,宽约2米,桩上铆合条形厚板,可见是用以建造大型船只的船台设施。

由此基本可以看出宋以前船只建造是用船台式,是基本没有问题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当时是怎么从船台上下水的呢?

参考现代的下水方法,首先是(1)蛮力下水,这当然是可以的,像网巾桥出土的独木舟无非就是几个人一起抬下水的。但很明显对于楼船艨艟之类的大船别有他法。那么(2)轨道下水呢?并不可行,在前面提到的「秦代船厂遗址」的论战中,《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真伪研讨会纪要》就指出:「采用船台造船、滑道下水是近百年来的事,远在2100年前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造船工艺。」在席龙飞《中国造船通史》中也提到:「船体坐在滑板上并在滑道上的纵向重力式下水,则是由西方引进的现代化方法……利用滑板和滑道的船舶纵向重力式下水,技术较为复杂……」,可见(2)明显是行不通的。那么作为轨道法的改良的(4)横向下水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就剩下(3)气囊下水了,在古代自然是没有这么好用的气囊的,那么同样原理的圆木可行吗?我认为也不太可行。用原木运送木料石料当然好用,但是船底部并不平整,且船底是整艘船最重要的部分——龙骨,在原木上滚动的颠簸难免对船体造成伤害,这也是现代用气囊这种软性材料的原因,因此(4)这种方法在古时实用性很低。

现代下水方法在古代几乎都无法做到,那么当时的人只能用蛮力使大船下水了吗?答案还真是这样,不过不是抬而是用拖曳的。

我国古代利用坡式船台并拖曳下水的技术是有文献记载的。《金史•张中彦专》记有「浮梁巨舰毕功,将发旁郡民曳之就水。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可见当时采用了高粱秸(秫秸)垫底,两旁用大木拦住的方法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滑道,且等到凌晨有霜时来拖曳进一步减少摩擦力。不过这是金朝的做法,更前的秦汉时期呢?《中国造船通史》中说到:「秦汉时代,是否已经使用了类似张中彦的方法,或者利用稀泥、西瓜皮之类高润滑性物料在坡式船台上下水?因为没有实物证据,我们不便妄加推断。但是可以相信古代的下水方法应是简洁、方便和实用的」。「时至今日,在我国长江及内河一些中小型船厂中,仍方便地应用润滑性良好的稀泥布于地,曳船下水」。这种简单粗暴又实用合理的方法应当就是本土沿用了千年的传统做法。

参考资料:

(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造船史话》

中山大学考古专业75届工农兵学员:《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

金行德:《从造船的条件要求质疑“船台说”》

陈华堂:《“船台说”可以休矣—评<广州文物考古集_广州秦造船遗址论稿专辑>》

王书敏:《镇江市网巾桥六朝手工业遗址的发掘》

席龙飞:《中国造船通史》

百度文库:造船容易下水难,船舶下水方式图文全解析!!_百度文库

所以最终总结,在船坞发明之前,我们是在岸边建平台造船,完事直接把船拖下水的。

以上。

上一篇:太湖陶瓷说说,太湖边的说说,太湖游说说
下一篇:粉色内衣说说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说说
  • 谢谢老板的说说,感谢老板请客吃饭句子,感谢领导请吃饭的说说
  • 表示很闲的说说,一个人太闲的经典说说,人最怕闲的经典语录
  • 戴口罩说说搞笑
  • 家里养花的心情说说
  • 做面包的心情说说
  • 累瘫了的心情说说,累瘫的经典句子,感觉自己累瘫的说说
  • 包饺子搞笑说说,关于包水饺的搞笑说说,第一次包饺子的搞笑说说
  • 最新说说大全

  • 十年朋友的经典说说
  • 生气以后的个性说说
  • 赛新房的说说
  • 亲人走了的伤感说说
  • 六一看画展的说说
  • 和同事一起游玩的说说
  • 搞笑又伤感考试的说说
  • 佛说搞笑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