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说说6
“佛”的本意:大彻大悟者;人类都具有佛性!是说,人们都有可能达到这种程度!当然,必须经过一番修炼!才能真正的到达佛的境界!显然,佛与佛性是存在区别的!
佛是大智慧的觉者,以德而立尊称。 佛性是佛的法身,法身无相。众生皆有佛性,区别在于觉与迷不同。 佛性虽然无相,就众生而言,学佛开智慧后,可以证到法身,可以有无穷的妙用,在世间成就各种善行相用。
管理讲:佛和佛性就象爸爸和儿子一样。
佛和佛性,就好像人和人性一样。人和人性一样么?当然不一样,有的人没有人性。 佛是个觉悟的人,佛性就是一个人依靠着来觉悟自己的智慧。 没有觉悟的智慧就不能觉悟,不能成佛。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觉悟的智慧,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总有一天都可以成佛。
平常所谓佛有三意:1,悉达多,即一老头,80岁,挂了,此是一平常人,和你我一样。这是他自己说的。佛说:“我今亦是人数”。即我也是个人啊。2,一个叫悉达多的老头因为修行有成果在旁人看来 其精气神 的是 不同常人,此是体格佛。因为悉达多挂了,悉达多的精气神也没了,此体格佛也就随着悉老头的死也就消失了。 3。佛性。悉达多之所以其精气神不同常人,在与其证得了佛性。此佛性遍在,长存,即无情有性是也。即砖头瓦盆都有佛性,如果你把砖头瓦盆摔碎了,那一地的砖砖瓦瓦个个都含佛性!你也含有佛性,你的手指头也含有佛性,而且和悉达多所证实的佛性是同一个佛性,无二无别。 你和悉达多的区别是你并未证得何谓佛性也。但你可能证得,而砖头瓦盆却永无证得时也。悉达多死了,只是他这个老头再也没机会证得佛性了,虽然他的尸首还含有佛性,但只能和砖头瓦盆一样含有了,在他火化后,他的每一个舍利子都含有佛性,和你的佛性一模一样,无二无别。 但你现在比悉老头幸福了,因为你在你有生之年有一定的机会去和悉老头当年一样去证得佛性,去让自己的精气神都不同常人,至到你告别人世。但悉老头只剩下他的舍利子了,而舍利子却永远不能证得佛性了。所以《四十二章经》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平常人们所说的那个无条件,无前提,无限制,无时限,无长短,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与万物同在的佛性即第三个也,也简称佛。 只因佛家古代拟人式的表达方式,及外人不懂佛家用语,和某些俗人欲求福报,即把此佛性人格化,于是变成了长生不老的神仙矣。其实皆大误也,观高僧大德经论即知。 可见,所谓学佛者,即证悟在己身之佛性也(此佛性也在宇宙)。 可见佛有三义,佛性只是其中之一。 但平常人所谓的佛只是对于佛性的拟人化或者只是民间宗教的胡思乱想而已。 原创作品,欢迎浏览! 。
佛即真理本身,佛性乃能够实现佛的根性
佛就是那个大智大慧的觉者了。 佛性是指人心中本有的修行向善之心。
印证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我听六祖讲《坛经》为你朗读
6 分钟
我听六祖讲《坛经》
------《六祖慧能大师法宝坛经》学习心要概述
自2012年秋东莞黄旗山观音古寺图书馆第一次偶遇《坛经》,至今已整六年。期间2014年12月22日因缘具足,于韶关南华禅寺法祇师座下皈依。在师父的开示指引下,以北大楼宇烈教授《宗教研究方法讲记》为基本方法,读经、抄经、听经、释经,后又反复聆听法祇吾师与南通普贤禅寺能忍法师的讲经课程,并延伸阅读其他经典,逐步梳理了六祖禅法的基本脉络,解开了一些困扰已久的谜团,形成了自己修习的方向。六祖禅法圆融万法,直达本义,学至浓时每每有亲聆六祖开示的殊胜体验。但资质愚钝,终无法深解经中之妙义。特此小记,作为亲近《坛经》以来的一次思想总结,也乐为师长同修批评指正。
一,六祖禅法的思想核心
学习《坛经》,经历了点、面、线、空的认知过程。点是指从契合自身实际又兴趣浓厚的观点切入;面是指逐步扩展深入到整部《坛经》的学习;线是指摸清贯穿全经的核心脉络;空是指法空,“于第一义而不动”的方向。个人认为理清《坛经》的核心主线,对于全面理解全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坛经》主线概括为四个方面。
佛性本具足,人人可作佛。六祖开宗明义“菩提自性,本自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告诉大家成佛并不遥远,亦非妄想,人人皆有可能,“悟了,众生是佛;不悟,佛是众生”。六祖进而又说“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开示大家在成佛这件事上,人人平等,无二无别,无非是个迟缓的问题。这是六祖慈悲为众生安就的一颗心,一颗成佛作祖的信心。
菩提向心觅,见性即成佛。既然人人皆有佛性,明心见性即可成佛,那么佛性是什么?六祖指出“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那么本性又是什么?六祖又说“世人妙性本空”。原来,佛性即是空性。理解了空性,就明白了佛的境界。什么是空?空不是没有,不是无记空!空有三重义:一是能容一切,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二是能生一切,随缘任用,妙义无穷;三是不染一切,不去不舍,不生不灭。但必须明白的是,这是六祖为众生指出的权宜认知方向,于第一义而言,无论是空和空的三重义,也是假名安立,当佛性现前,亦不可执取。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明了了心性,那么怎么去觉照修习?六祖在《般若品》与《疑问品》中开示的两首无相偈,直接给出了答案,并言“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在这两首偈颂中,六祖既要求修行要立足行住坐卧的每一个日常当下,更明确开示了恩义让忍等具体践行方法。我概括为“心平行直”四个字。心平即去除分别心,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行直即真如起妙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六祖为世人开具的方法论。
口念心要行,悟后当起修。方法有了,应该秉持什么原则?六祖言“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心口相应”。这有点类似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论,强调“心中求,事上修,致良知”。而我认为更准确的理解是法祇师开示的“见了就做,做了就放,心不染著”。有的同修误认为空即为断灭,又以为“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辨善恶,无所作为,此两者在六祖看来皆为邪见。“迷人口说,智者心行”,于一切境,真如起正念,入正行,不增不减,不偏不倚方为正道。
二,六祖禅法的主要特点
《坛经》石破天惊地指出:人即佛,佛即人,迷是众生,悟即是佛,完成了佛与人的根本统一。但六祖又反复强调,法虽无顿渐,然人有南北,根有利钝,迷有深浅,悟有迟疾。因此,从《机缘品》机锋对语五祖说佛性、《般若品》开示大众道迷智、到《定慧品》直言不讳话利钝,六祖随机说法,方便善巧。初学者若不掌握六祖说法的特点与核心,会误以为六祖前后颠倒,心有分别。或因不明中道而陷入断常二见,或因一知半解而流于口头禅,这都是十分危险的。六祖禅法自在、直接、圆融,实现了三个最重要的转变,掌握这几个特点,能比较容易地契入《坛经》的妙趣世界。
不依文字,摒弃教条,出入自在。六祖不识字,闻弘忍大师传授《金刚经》心法至“应无所住生其心”处大悟,这是六祖累世修行的心性契悟,也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印证。自无尽藏比丘尼以《大涅槃经》示问,六祖言“字却不识,义即请问”,又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一特点贯穿《坛经》始终。《坛经》全文出现佛典九部,皆为学人请益,而六祖随缘解说,不僵于经典,又句句经典。六祖用自己的语言成就了佛教史上唯一一部非佛所说能称之为经的著作。六祖禅法实现了由繁至简的转变。
不攀外缘,无相起用,直指人心。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者实为一体。六祖会三归一,独取无相起用,在所有偈颂前加注“无相”二字,这既是凸显“诸法实相”的佛教第一义,也是要求弟子修行最本质的两个回归。一是由外求向内取的回归。六祖强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于念念中,自具本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摒绝外缘,不假外求。二是由形式向内容的回归。“般若无形相,智慧心既是”,一切修行方式皆应落实到心行,念经如此,打坐亦如此。“凡所有相皆虚妄”,修行就是要破除一切有形之相,回到明心见性的根本。六祖禅法实现了由外而内的转变。
不落边见,直取中道,圆融无碍。不二之性即佛性,不二之法即佛法。《坛经》至始至终贯彻了这一根本思想。六祖开示“定慧”,言“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慧一体,无有内外;开示“禅定”,言“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无有空著;开示“忏悔”,言“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悉皆永断,无有先后;开示“涅槃”,言“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涅槃真乐,无有生灭,,,,,直至临终咐法,六祖动用三十六对,明示“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六祖禅法实现了由分别到同一的转变。
三,六祖禅法的现实意义
对《坛经》的深入学习,更坚定了我对于佛法的三种基本认知。即:佛法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佛法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佛法是入世的,不是弃世的。六祖禅法时而生动活泼,时而刚直勇猛,时而圆融通达。直指心源,又不离生活。了达本义,又事事可究,对在家居士树立正知正见,指导世间修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于皈依。六祖将三皈依进一步明确定义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连佛、法、僧的名相也空掉,回到自性皈依的正法核心。于六祖禅法前,现世那些宣传个人神通,四处为人加持,甚至提出所谓“四皈依”的做法,就优劣可分,不攻自破了。
关于坐禅。常人往往以为结跏趺坐就是坐禅。六祖打破形相,言“心念不起是坐,内见自性是禅”,要求在一切外境上不攀缘、不著相、不思量分别,将禅定融入到行住坐卧的时时处处,而不局限为打坐一门形式功夫。
关于诵经。学佛当然要诵经。但六祖言“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是死记硬背,不是贪多厌少,更不能死于文字。“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诵经的根本意义在于启发心智,用于心行,“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一真一切真”了。
关于敬香。心香一瓣,礼敬佛陀。世人心迷,将敬香渐渐演变成了烧高香比长短、烧头香比早晚、烧贵香比贫富的攀比行为,这就彻底偏离了敬香的本来意义。六祖提出“自性五分法身香”,这才是烧真香,真烧香。
关于净土。世人皆念阿弥陀佛,人人祈愿往生净土。六祖告诉大家,弥陀虽有愿力,然净土实在自性。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真正的修行应先去十恶,再除八邪,则“见西方只在刹那”,“天堂只在眼前”。
关于功德。梁武帝以为建寺布施是功德,遭达摩祖师断然否定。千年后的众生仍旧痴迷,以为捐款放生即是功德。六祖直言“功德在法身,不在修福”。真正的布施放生是三轮体空,随心而为,意无所求,性无所著。
依此种种,《坛经》实在是一部在家修行指南。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六祖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修行无非是在日常生活里净化自己的人格。禅法并不神秘,也不虚幻,它不是教条,甚至不是宗教。它只是告诉我们反观自照,体悟自性,身体力行,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印证
佛和佛性,都只是两个名称而已。就名称本身而言,都是虚幻的。 就其指代的对象而言,佛是觉悟者,佛性是佛与众生皆具有的智慧德性,两者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