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说说
谢邀,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并不等同于第三产业,在国内,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无论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有高新技术,尤其第二产业有很多都处于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所以说题主讲第二产业不是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对于农机来说,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反哺农业的产物,所以说既具有工业的特点,也具有农业的特点,农机本身的工业属性较强,但推广又有农业的属性。 再讲讲三产的发展特点,实际上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在最初都是第一产业占绝对的比重,农业代表了国家经济的强盛与衰弱,那是农业国的时期。而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工业革命的兴起,先进国家开始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再后工业发展起来后,再由粗放型工业转向高新技术型工业发展,并为整个社会服务。紧接着农业技术(以农机为代表)得以发展,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再加上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促使了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然后第三产业再反作用于其他两个产业,促进流通,发展人才等等,所以才有了美国式炫酷的大农场以及高精尖的工业化生产。那么农业机械在三次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比较清晰的看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既是催化剂也是产品。反观我们国家,最多尚处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中后期,正是农业机械发挥作用的时期,农业机械在我国真正推广开来,也就近十年的事情,而且现在机械化水平也不高,2012年达到了约57%。同时机械化的质量也不高,比如说使用微耕机和大型耕整机都是机械化,但是机械化质量的高低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国机械化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在国际社会中,还处于一个学徒的角色。 再讲讲你看到的黑龙江农场,你要知道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兵团可是我们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方,土地集约化经营,政府就是唯一的种田者,那也是最可能模仿美国农场发展的地方,所以直接可以把美国那套拿过来用,什么约翰迪尔、爱科、凯斯,这些为国外大农场服务的大型机器可以直接拿来,都不用本土化。而在大型农机具的尖端技术上,国内确实不如国外,也就无力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农垦与兵团在全国特殊性,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果生产专供农垦的机器,生产成本高不说,市场也就仅限于此,别的地方都用不上,农垦就一家,企业也就容易被挟持。而我国更为广大的耕地不局限于此,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甚至东南和西南丘陵,都应该是农业机械的用武之地,而且也确实是国内农机企业的主战场,不过土地规模小、地块分散、劳动力转移程度低、丘陵坡度大等因素都是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客观因素,这些地区对农业机械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国外的机械都无法很好的发挥其作用,而国人有自己的智慧,在农业机械本土化的征程上,国人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拿甘蔗收获机来说,国外的机器拿到广西照样不好使,还是得由自己人改进研发,现在样机效果还不错。这就好比是,你老觉得约翰迪尔的大型机器是高精尖,其实久保田的水田小机具也是高精尖。 最后,再说说国内农业机械的技术问题,就像前文讲的,总体来看,我们在国际农机技术领域,目前还是学徒的角色,更多的是“引进消化再吸收”,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占绝对多数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都源于上个世纪引进的KCKY-6苏联6行玉米联合收获机。这里有个原因,就是说国外前人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农业机械研发探索,最终研制出来的机器,拿到我们农机自主研究刚起步的国人面前时,我们有必要再重新走一遍外国人走过的路吗?最优的选择就是“引进消化再吸收”,再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自己的特点研发相应的机器。实际上我们现在学都没学的透彻。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国家工业基础的问题,前文讲到,农业机械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产物,工业基础不行,设计再好,出来的产品照样逊人一筹,具体来讲,就是我国生产的机械零部件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适中的零件可靠性和加工质量太差,而农机产品不同于别的工业产品,就是农机产品的成本要尽量的低,不然农民买不起。问题就产生了,较低价格采购的那些发动机啊、齿轮啊、油缸什么的质量肯定上不去,寿命短,可靠性差,精度低,那还能指望我们装配的农机产品有多高的质量。 简言之,你把约翰迪尔的设计图纸给我们生产,照样生产不出来他们的产品。 我们国家现在的农机产业还是粗放型,以后肯定要往高精尖走,这是历史的趋势,是和工业、农业一起向前迈进。 你要说农业机械的前景是怎样的,任何一个农机从业者都会告诉你是光明的。只是这光明来的快不快,自己能不能赶上,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我认为在国家计划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分肯定是有点的)的背景下,农机产业肯定会快速发展,近5年,这个行业会发展很大变化,也可以说洗牌吧,落后的技术和产品会被淘汰,很多盲目上农机项目的小企业会失去生存空间。今天刚看到的新闻,中联重科购买了奇瑞重工60%的股权,正式进入农机行业。随着我国工业由资源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农机技术也会提速发展,农机行业也会向大工业靠拢,发展适合于自己的,不同于国外的农机新技术,毕竟我国土地、人口、气候等和农机息息相关的客观因素太复杂、太多样。此风已然鼓荡着风帆,你我之辈能否乘上这艘快船,还看各人修行。 手敲,有些乱,见谅。(mark 20140820)=========== 分割线 ==============看到这么多人关注农机行业,也很激动啊。就想多谈一些,前面最后总体讲了农机行业的光明前途,接下来说说我的一些隐忧吧,技术层面就不多讲了。讲些别的,本人也曾有幸参与了国家农机方面政策制定的相关工作,有很多体会可以分享下。一则,农机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购机补贴,从2004年开始至今,尤其近两年,每年中央财政都会投入200多亿,而且每年都在增长,再加上地方上的补贴,这个财政投入就很庞大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机械化水平从2003年的约33%到2012年的57%,其间增幅相当于过去30年的增幅。该政策对农机化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但也导致了农机市场的政策依赖性,农机企业每年都在看着购机补贴目录,有些机器不在目录上,机器再好,生产和销售的时候都要思虑再三,很多企业赚的就是补贴款,甚至存在没有补贴的话,卖机器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情况,这其实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我比较担心若干年后,补贴政策不可能永远都有的,农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补贴会逐渐减少,就像现在,农机补贴逐渐倾向关键环节机具,也逐渐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倾斜,而国内的一些企业就像是没断奶的孩子,如果没学会增强自己的实力,到时候会出现没学会吃饭就断奶的情况,那时候可没奶粉,弱肉强食。像现代农装,近几年一直谋求转板上市,但2013年经营业绩出现下滑,至于原因,一来是天灾,东北大雪造成的涝灾使东北的喷灌机项目基本停滞,导致这块业务收入下滑;二来,其子公司的玉米机等粮食作物机械,政府补贴下降,导致用户购机成本增加,购买意愿下降,使得销售收入减少。二则,像 @jim zhang言,今天的农机有些像过去的工程机械。存在市场及政策导向下的产能过剩的可能,山东的朋友应该有所了解,现在山东的问题已经不是缺农机了,而是农机太多,使用效率太低的问题了。国家给补贴,有些有钱的农民朋友好像感觉农机不要钱似的,都听说用农机好,自己就那么点地,非要买大机器,利用率太低。今夏,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现在的跨区作业都没有以前赚钱了,因为本地的机具逐渐的增加。市场会不会有饱和的一天,也许会有,但如果都是些粗制滥造的机器,是肯定不行的。不过国内的一些企业有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生产的机器生命周期短,用了没几年就用不了,我无力吐糟。不过关于这种情况也是有解决办法的,国内的农机技术市场化也快,农民也逐渐有高端产品的购买力,农机产品更新换代的也快,看看玉米收获机从悬挂式到背负式,再到自走式的历程就知道了。只要做好农机产品的报废更新,可以部分解决这样的问题,政府部门现在也在积极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三则,就是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和农机发展的关系问题,对于农机推广来说,肯定是土地规模越大越好,土地越集中越好,恨不得整个平原就一块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越多越好。但是,有个度的问题,需要同整个经济社会相协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到中国农大做过讲座,谈到了他对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一些观点。其中有个观点,如果国家狠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都搞土地规模化经营,把农民从乡村中赶出来,那么这些农民怎么办,现阶段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还无法消化,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我觉得农机化的发展是和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农机化发展是会快,但肯定不是一天一个样。要有耐心,也不要指望有了城镇化政策就可以一口吃成胖子。先写到这么多吧,码了一下午。另外,我看到有人提到农机农艺融合的问题,确实现阶段有一定问题,种植模式多样,种植品种多样,都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但我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农机农艺融合也喊了好些年了,从上到下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思考的是怎么解决,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协调攻关的机制了,农机与农艺两方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逐渐协调,这个问题肯定会解决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mark 20140821)
不知道你想问的是农机经销商自己想买农机并享受农机补贴还是说经销商在农机补贴中怎么操作。 1.经销商自己想买农机并享受农机补贴: 这个简单,找一个农机户口的人帮忙,具体怎么操作,做为一个农机经销商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2.农机经销商想参与到农机购置补贴当中: 这个相对复杂,首先你先要获得所在省份农机局的认可,认可你有资格做补贴经销商,其次你要成为某一个农机企业在该省或地区或县的补贴代理商,这个需要文件或是补贴系统的网上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