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说说
妈妈,你辛苦了,谢谢你这几年来陪伴着我。妈妈说:不用谢,孩子。
一、结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花孩子们扬起双臂,要对妈妈说什么
答:妈妈,您辛苦了,感谢你养育了我这么多年,把我抚养长大成人,谢谢您
这个回答收获了这么多赞。再来更新一下。转眼孩子上一年级已经两个月了,学习很自觉,每天写作业效率很高,不拖延,没有鸡飞狗跳,没有大棒子加持。入学时6岁3个月,又是男孩子,但是自理能力,理解能力都比预期好,没有丢三落四,对老师的要求也能正确传达复述,真的很棒了。老母亲感觉以后会越来越好带,二年级以后就可以慢慢放手了,有点得意哦。看来老母亲6岁以前倾注的心血,真的是值得的。
我不是鼓励妈妈们全职,只是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全职,那就安住在这个状态,不要焦虑,相信时间花在哪,哪里就会有成绩。最近在看罗伯特的《发展心理学》,讲到儿童中期时举了美国的实验案例,妈妈是全职还是职场妈妈这件事本身,对孩子的影响差别不大,影响大的大的是妈妈对自身状态的满意度。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妈妈的心理成熟度,情绪稳定性,幸福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不论全职还是在职,我们不要焦虑,要幸福啊!
~~~~~~~~~~~~~~~~~~~~
在家带娃三年半,重返职场两年的全职妈妈答一波。
80前,三十出头才生头胎,211本科,离职前是500强美企HR。因为老公外派国外不得不辞职,在异国他乡把孩子带到三岁半,回国上幼儿园后开始重新工作。凡事都有两面性,先说说全职得到了什么。
第一就是当妈妈后个人的成长,生孩子之前就觉得自己生活的拧巴,没有意义感,感觉不到快乐,但原因在哪,怎么解决从没想到过答案。生孩子后自己应该是有点产后抑郁情绪,再加上不工作,顿时更没有了自我价值感,每天很痛苦,夫妻关系父母关系都降到冰点,从此就开始了自救的过程,学习心理学,同时也为以后复出找工作提升点理论知识。报了个中科院的心理学网络教育-心理资本专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又接触到萨提亚,我觉得他的理论和一些基本观念直击我心,从此又开始了三年萨提亚模式的学习之路,每年从国外飞回几趟参加学习,感觉自己从内到外都被深深的疗愈了,并开始反思我的原生家庭,我的性格形成,以及我要如何对待我的孩子。活了三十多年,对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这几个哲学问题,在全职的这三年里有了彻底的思考。这种感觉就是,整个人神清气爽,有活力,自我价值感有所提升。如果不是辞职,大概很难有这种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在孩子的教育上,目前没有留下过遗憾。心理学的学习不仅包括自我的疗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都有所涉及,还有萨提亚模式里的沟通,心理营养等内容都对我影响很大,我也会时刻提醒自己践行这些方式,因为妈妈稳定,孩子去自然错不了。而且不上班,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讲绘本,探索自然,时间上比职场妈妈充裕很多,能想像吗,像《点点点》,《咕噜咕噜转》这种绘本,孩子一天能要求讲9遍。长期讲绘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一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比较好,现在考私立小学都有编故事这种题目,儿子张嘴就来,因为他已经听过200多本绘本了,尤其像卡梅拉那四套,都烂熟于胸,积累量够大。第二是专注力好,上学后家长经常叮嘱孩子好好听讲,但怎么做叫好好听讲?家长没有行为指导。而小时候父母绘本讲的多的孩子,很容易进入那种专注的状态,头脑中能跟随语言浮现画面,这个就是好好听讲了。儿子今年从惨烈竞争中考上了私立小学,考北大清华985需要遗传的智商,但我相信我儿子保持这种学习的状态,考个一般本科应该是没问题的。所以有坚固的亲子关系为基础,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的路越走越轻松。
全职三年肯定也失去了什么,肯定就是职场的竞争力。13年离职时在三线城市一年10多万,一个月工资能买一平米房子。重返职场后跳了两次,参考现在的物价和市场的薪酬水平,实际上也就跟离职前差不多吧。同期的小伙伴们,现在一年20万都是少的,30多万是平均水平。羡慕吗?羡慕,后悔吗,不后悔。 因为我所收获到的更有价值。最重要的是,心理学的学习,为我以后又铺就了另一条职业选择的道路。
补充答案:
很多宝妈想推荐绘本,我就推荐一些孩子特别喜欢的,经典的绘本,我们家是男孩,性别不同偏好可能会有些不同。一岁多可以开始讲的就是《噼里啪啦》系列,这套绘本对培养孩子刷牙的习惯,训练大便使用马桶都是很有帮助的。还有《小猫当当》系列,《点点点》,《小艾和小象》,《小小一步》,五味太郎的一系列创意绘本,《大卫》系列,《我爸爸》《我妈妈》都是比较适合给两岁左右宝宝讲的绘本。再推荐几本这个年纪的单本绘本,《我不怕打针》韩国作者编的版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也比较有意思,经典的《好饿的毛毛虫》《彩虹色的花》都很推荐。两岁半以后,斯凯瑞的几套都不错,儿子最爱的就是他的《轱辘轱辘转》,讲了几年,书都翻烂了。还有《鼠小弟》系列也很适合。等小朋友上幼儿园了,就要开始建立规则感,《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等几本,比较有帮助,还有很多优秀的单本,情绪管理的《菲菲生气了》,培养安全意识的《我不跟你走》,有想象力的《一百层的巴士》,《海底100层的房子》等。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屎尿屁特别感兴趣,《呀屁股》特别适合小朋友的口味。等到四岁以后,《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的大概就可以听懂了,一共四套,一套接一套的买就对了,几本男孩女孩都爱,还有宫西达也的《看起来很好吃》一系列的,很有想象力的《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牙齿大街新鲜事》等。四岁以后的孩子,也可以开始读一些科学启蒙的绘本,关于海洋,地球,宇宙小朋友都很喜欢的,科学系列的推荐DK的。以上是我推荐的儿子比较喜欢的绘本,其他杂七杂八也读了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五岁以后进入幼升小,绘本读的就少了,这时候我会给他念《床边的小豆豆》这种纯文字的书了。
再补充一条,有朋友提问全职的时候是否担心被老公看不起,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的。坦白地说在全职最初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夫妻关系是不太好,而且也不可免俗的对老公猜疑,后来我也认真的反思过这个问题,并且和很多幸福感很强的全职妈妈探讨过。看过王海翎小说《中国式离婚》应该知道,女主角为了支持丈夫工作放弃事业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然后敏感、神经质,猜忌,歇斯底里,即使丈夫没有出轨,但在女主角认为丈夫有钱有地位一定出轨的强大信念下,最终婚姻面临崩溃的边缘。这也正符合大部分人觉得全职主妇会被老公看不起,最后下场一定很凄惨的预设。原因在哪呢,学习成长后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第一,就是武志红说的,你的人生最终会过成你想要的样子,你的潜意识总是在影响你的行为。记得他举过一个被家暴女性的例子,(凭印象说说,就不去翻笔记了)找了三个老公都家暴她,为什么呢,每次吵架,本来只是吵架,但她总是说,你是不是要打我,你肯定是要打我,说的次数多了,然后老公就打了她,这又印证了她老公总是要打他的信念,下一个老公如此,第三个老公又是复制这个过程。如果你的观点里就认为,全职会被老公看不起,全职老公会出轨,那么大概率,你想的都会成真,很难拥有好的婚姻关系。
第二,进一步想,为什么会这样神奇的事情呢。最喜欢萨提亚的一个基本信念,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回忆我全职的时候,因为我也是个自我价值感不高,安全感不够的人,我也认为女性全职,经济不独立,会和老公差距越来越大,所以那段时间我也不可免俗的敏感多疑,猜忌老公,平时他正常的一举一动,我都会对他有更多的解读。就像曾经遇到一对情侣,对话可谓经典。情侣两个人一起走路,男的走得很快,女的不愿意了,正常情况我们会怎么说,肯定直接说你慢点走我跟不上,可女孩怎么说:“你走那么快干什么,是不是累死我你好再找一个?”我在后面听到都快笑喷了。如果男生心情好,比较有求生欲的回答就大概是不可能,我只爱你一个人啊。如果遇到一个心情不好的直男,会怎么反馈你,可能直接说你有病吧,别没事找事。如果男人这样反馈,女生估计又开始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以前你不会这样对我的。很多时候我们全职的妈妈,因为抱着老公会出轨的信条,所以敏感猜忌,逐渐让自己变的面目全非,而老公的回应,不过是对你的不恰当方式的反馈,然后两个人的互动就越来越糟。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一些迫不得已全职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牺牲很多,对老公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得到更多的爱,但老公还是像平常一样对你,达不到我的期待,给不了我们更多的爱,我们就会抱怨,会替自己不值,就会唠叨找事。对于这点,上课时北师大的一个老师说的很好,对于付出感,我们谨记六个字,“甘愿做,欢喜受”。
啰哩啰嗦写这么多,因为这一段经历特别有感触,全职三年半的时间里,夫妻关系从坏到好,难道是老公经历了变“渣男”又从渣男变好的过程吗。其实他还是那个他,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一言一行,引起了他的不同的反馈模式而已。接触到的幸福的全职妈妈,都是内心很强大自我价值感很高的人,虽然脱离职场但都在保持学习的状态,或是有自己的兴趣点。自我认同自己养育孩子,教育孩子是件十分有价值且无可替代的工作。那他们展现在丈夫面前的,也必然是闪烁着光芒的女性,又怎会不爱呢!
分割线………………………………………………
很对姐妹们问我萨提亚课程相关的事情,萨提亚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厦门,广州都有分支机构,建议个人成长课要上大咖的,反正是花钱,要找个功力深厚的,比如香港的沈明莹,新加坡的安娜,马来西亚的林文采,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以免有广告嫌疑。另外友情提醒一句,理性特别强大的人不太适合这个课。
关于心理学的学习,还是要以终为始,先确定好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才好规划线路。中科院的学习以纯理论为主,适合本身做教育、HR、管理相关工作的人,中科院也有儿童教育专业,适合老师和妈妈们,关于报名这些大家自己百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就好了,学费大概2万多。
而如果是自己有一些需要处理的问题,那么我是不推荐学习这种理论课程的,因为帮助有限,所谓道理知道那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这样的,2万多的学费够做多少心理咨询了。如果自身接受能力可以,状态可以,推荐上个人成长课;如果情况自觉已经影响正常工作、社交了,建议找个靠谱的咨询师去做心理咨询。这个就跟感冒一样,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身体要按摩,心里也需要按摩,吸取能量。我现在依然保持两周一次的上课频率,因为心理需要充电。
还有妈妈问怎么讲故事,奉献一张中科院儿童教育博士班儿童阅读专题蹭课的PPT,父母们自己研究一下吧。课程太火,根本就挤不进教室,门口站着听的,凑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