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说说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年少时不宜读《红楼梦》,年老时不宜读《三国演义》。
1.《红楼梦》,一纸红楼梦,千秋血泪篇。这本书总体写的一个大家族的兴亡盛衰,但具体故事却是写男女情爱,而我们通常直接读到的就是这情情爱爱的悲剧。
且不说年少无知时读不读的懂这些个情事,就是读懂了,那终究是小说虚构的,不现实,再加上小说的主角是一个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孽情种,年少时对小说人物的盲目崇拜可能会让思维方式变得不切实际,严重了可能会毁三观甚至做出一些有悖人伦的事情。
2.《三国演义》,三国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奇书巨著,书中魏蜀吴三足鼎立,硝烟弥漫战火四起,谋臣将才斗智斗勇:有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治军事手腕,有少年枭雄孙权的才华谋略和抱负,有仁德之君刘备的亲贤任能韬光养晦,还有孔明、子龙、云长、翼德……
但这些乱世盛景、明君贤臣莫不是时代的悲歌——壮志未酬身已老,江山未主国已衰!老年人们历经一生风雨和坎坷,读起三国来不免感伤,有些甚至读着读着就老泪纵横,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自然不宜读三国。
扩展资料:
1.《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2.《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侯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都企图称王称霸。
《三国演义》以没落的汉室宗亲刘备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为两条主线的展开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大汉丞相诸葛亮率领汉军北伐,与魏国重臣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为主线,以三国归晋而告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年少时不宜读《红楼梦》,年老时不宜读《三国演义》。为什么呢?
首先说《红楼梦》,一纸红楼梦,千秋血泪篇。这本书总体写的一个大家族的兴亡盛衰,但具体故事却是写男女情爱,而我们通常直接读到的就是这情情爱爱的悲剧。且不说年少无知时读不读的懂这些个情事,就是读懂了,那终究是小说虚构的,不现实,再加上小说的主角是一个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孽情种,年少时对小说人物的盲目崇拜可能会让思维方式变得不切实际,严重了可能会毁三观甚至做出一些有悖人伦的事情。
在历史上,《石头记》曾一度被清朝列为禁书,后来修改了其中有悖孔孟的部分才得以刊行,目的就是让后生们不被其不正之风所影响,导致国家无人才可用。这也是当今时代,少年不宜读红楼的原因。
再说《三国演义》,三国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奇书巨著,书中魏蜀吴三足鼎立,硝烟弥漫战火四起,谋臣将才斗智斗勇:有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治军事手腕,有少年枭雄孙权的才华谋略和抱负,有仁德之君刘备的亲贤任能韬光养晦,还有孔明、子龙、云长、翼德……
但这些乱世盛景、明君贤臣莫不是时代的悲歌——壮志未酬身已老,江山未主国已衰!老年人们历经一生风雨和坎坷,读起三国来不免感伤,有些甚至读着读着就老泪纵横,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自然不宜读三国。
扩展资料
一、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2]。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3]。作者尚有较大争议,[4]自述写作目的是为平生所见奇女子扬名立传[4]。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5]。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6],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6]。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1]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有很多版本哪,少不读西厢,红楼,西游,水浒;老不读三国
因为西厢,红楼都是写感情的,人们觉得年轻人看了容易往”歪“处想;水浒是因为里面讲义气,重江湖,年轻人看了容易冲动犯错误;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中老讲的是权谋之术,老人家经过一生风霜,老了以后再看三国这样的容易老奸巨滑起来。
这种民间谚语之类的东西一般都有很多变体的,就看当时传播这些的人怎么解释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读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
替古人担忧
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年少时不宜读《红楼梦》,年老时不宜读《三国演义》。
首先说《红楼梦》,一纸红楼梦,千秋血泪篇。这本书总体写的一个大家族的兴亡盛衰,但具体故事却是写男女情爱,而我们通常直接读到的就是这情情爱爱的悲剧。
且不说年少无知时读不读的懂这些个情事,就是读懂了,那终究是小说虚构的,不现实,再加上小说的主角是一个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孽情种,年少时对小说人物的盲目崇拜可能会让思维方式变得不切实际,严重了可能会毁三观甚至做出一些有悖人伦的事情。
再说《三国演义》,三国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奇书巨著,书中魏蜀吴三足鼎立,硝烟弥漫战火四起,谋臣将才斗智斗勇:有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治军事手腕,有少年枭雄孙权的才华谋略和抱负,有仁德之君刘备的亲贤任能韬光养晦,还有孔明、子龙、云长、翼德……
但这些乱世盛景、明君贤臣莫不是时代的悲歌——壮志未酬身已老,江山未主国已衰!老年人们历经一生风雨和坎坷,读起三国来不免感伤,有些甚至读着读着就老泪纵横,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自然不宜读三国。
一、《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作者尚有争议)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替古人担忧
读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
应该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老不看三国,是说,人上了岁数,见多识广,老谋深算,再看了三国演义,如虎添翼,更能够出谋划策,如果谋反就不得了。
少不看水浒,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看了水浒,学了书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容易惹祸。
写一个我自己的书单,疏漏之处,还请大神补正:
一断代史:
书名:三国志演义,罗贯中;版本:批评本三国演义,毛宗岗,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辅助:地图三国,许盘请,地震出版社,2007;延伸:三国演义叙事艺术,郑铁生,新华出版社,2000;关系: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许盘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我们今天想了解三国历史,不管愿不愿意,都逃不掉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它对三国历史的普及作用,没有任何书能够替代。其特点是对三国历史的整体叙述,能够让读者宏观上把握三国历史的走势,它添加了很多生动的细节,尽管不尽可信,但它能让读者阅读下去。
我写三国志演义,而不是三国演义,不是故作高深,因为三国志演义就是这本书的本名,其意思就是演《三国志》之义。把“志”字去掉,等于割掉了它和《三国志》的关系。我们今天称呼它为三国演义,是受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整理本定名的影响。本书的作者,本来没有问题,即“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看过学者的怀疑论文后,我觉得还是罗贯中写的。
现存比较完整的《三国志演义》版本是嘉靖壬午本,这个本子最接近罗贯中原稿,但最通行的本子却是毛纶毛宗岗父子整理的批评本。岳麓书社这个本子,把毛宗岗的评点用红字排印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阅读正文。
刘逸生在《三国小札》一书的最后一篇倡议读《三国志演义》需要配图,作为辅助,我推荐许盘请整理的《地图三国》。这本书是选一些重要的事件配图,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为演义配的图,而不是为三国志配的。我们可以通过配图来发现演义的一些不合理以及错误。
读演义,必然要面临着一个经典的问题,就是演义到底几分真几分假,许盘请的《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他首先把三国志由纪传体改写成编年,然后照着演义的原文配比相应的史料。对于演义中的虚构错误部分,我们可以阅读周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演义的艺术价值,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会这么写。
书名:刘逸生:三国小札,广州出版社 ,1998书名: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出版社,2016书名: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书名: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读完演义,我们需要明白演义的缺点,一是脱离了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二是英雄史观的道德评价;三是正统之争。于是便有了摆脱演义的历史叙述。刘逸生《三国小札》是从小说的脉络上来摆脱演义的,是从内部反;吕思勉《三国史话》则是从历史上摆脱演义,是从外部反。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一定要读《三国史话》,黄永年评价此书说“说故事少,讲问题多”,讲问题便是讲东汉以来的历史。此书推荐大家小书版本,这个版本完整地保留了余话的全貌并且选了吕思勉先生关于三国的其他文章。市面上其他作者写的三国史话,可以不看。
但这两本书都有些意犹未尽,方诗铭先生晚年用心写的《三国人物散论》,可以说是继续吕思勉先生的工作,更为详细地以人物为中心复原本来的三国历史。此书初稿题名曹操袁绍黄巾,大家小书题为论三国人物,我个人更喜欢散论这个名字,这个版本有其女方小芬写的后记,可以了解方先生的写作历程。本书虽名散论,看似普及,但作者都相应地进行了考证,考证文章,可以参看《方诗铭文集》。方先生的这一写法,有乃师顾颉刚先生写《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遗风。
关于三国的断代史著作,目前有三本,即马植杰、何兹全、张大可三家。三本之中,覆盖面最广,写的最好的是,马植杰。何兹全先生的书,最近出了张国安的修订本,没有拜读。张大可的书是由其论文集扩编而成。马植杰的书好在他的叙事,这个你把三本书都读一遍就能感受到。其实整理框架仍是演义的架子,马植杰交代的更加详细和清楚。在这本书里,马先生没有整体地列出参考文献和引用论著,而是分散在各个章节。同时,马先生也在行文中对唐长孺、陈寅恪等学者的学术观点进行商榷,有的是直说,有的是间接说。其他两家不好在哪里?
我想把我个人对三国史研究范式的理解交代一下:
延续演义评论人物类,超越演义的地方是史实更接近历史,但其评价人物得失贤愚,仍本于道德或功力。这类学者有:张作耀、张大可、余明侠、章映阁等。摆脱演义而归于马列类,就是说他们不用传统的天命兴衰等观点来解释历史,而是选择阶级史观来分析,有的学者是教条化应用,有的学者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应用,这跟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有关,马植杰先生使用的话语便是此类,但他是写自己的理解,并不教条。此派目前最为兴盛的是魏晋封建论。信仰此论的代表性学者有:唐长孺、何兹全、王仲荦。摆脱演义而归于文化,即陈寅恪创立的集团说。周一良先生评价其师的学术,便指出超越司马光的贤愚史观,此派代表性的学者:田余庆、毛汉光、仇鹿鸣、万绳楠、徐高阮。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关于三国历史的书籍和著作,离不开这三种范式。由此,我们再来看这三本断代史,分别是这三种范式的各自代表。我认为马植杰写的最好,是从文章叙述、覆盖面着眼的。马植杰是翦伯赞弟子,著作不多,弟子很少。这本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心得和用心,值得表彰。
二制度史:以清人补表补志为例
陈啸江:三国经济史陶元珍:三国食货志余鹏飞:三国经济史传统时期的《三国志》研究,以清朝为高峰。这些残稿和著作大多收录到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两本书了。陶元珍《三国食货志》原名《补三国食货志》,是其毕业论文。此书若论补作,尚可一读。若论研究三国时期的经济,可不必。要了解此期经济,最好读陈啸江的《三国经济史》,这本书真是写的透彻,可以我们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他的生卒年。关于两本书的优劣,可以看谷霁光的书评。最近出了一本《陈啸江史学论文集》,是个利好消息。余鹏飞的《三国经济史》在思路上延续陈啸江,但没有他写的好,排比史料而未融会贯通。
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谢锺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证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洪氏《补三国疆域志》是第一部较为成熟的三国地理研究专著,开创了利用《续汉志》、《晋志》下延上推,进行三国地理沿革考证之先河,此后研治三国地理诸家,均沿用此法,未离其窠臼,直至今日,亦莫能外。 缺点1:断限不严,即未能明确三国时限,而将东汉末年,西晋初年的政区情况阑入志书。 缺点2:文献核对不谨,征引失实。于是有 谢锺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此书共 十九卷,前十五卷则就洪氏书为之订补,十六卷大事表及所汇诸图,今不可见;十七十八卷为三国疆域表,十九卷为三国疆域志疑。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的学术评价,可看孔祥军《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误谬例举》。孔祥军的《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在台湾出版,不容易见到,目前关于三国地理方面,最佳的书是胡阿祥、孔祥军师徒合写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
洪饴孙:三国职官表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黄炽霖: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叶周杰:孙吴荆州十七郡太守考、孙吴扬州十八郡太守考等论文洪饴孙《三国职官表》的重点是何人何时任何职。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分甲乙两篇,其中乙篇是《三国职官表》蜀汉部分校补。黄炽霖《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一书也是在《三国职官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孙吴部分目前还没有专书,叶周杰和蔡东洲合写的几篇论文,可以视为《三国职官表》孙吴部分的继续研究。黄炽霖在《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一书的开篇说这是他研究三国官制的第一本书,期待他的后两部著作。
姚振宗:补三国艺文志侯 康:补三国艺文志王承略:二十五史经籍志考补粹编第九卷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以上为补艺文志,河北师范大学赵嘉,硕士专门研究了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王承略写过评价姚振宗目录学的论文,在其主编的《二十五史经籍志考补粹编》收录了以上两书,可以参看。若论学术著作,而不考虑艺文志体例,也就是说只想了解三国时期哪些人写了什么著作,可以看《汉晋学术编年》。
陶元珍:三国吴兵考,燕京学报13期何兹全:曹魏的中军、魏晋南朝的兵制、孙吴的兵制高 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新唐书以前的正史均无兵志,因而,陶元珍拟补三国志兵志,这篇《三国吴兵考》发布在燕京学报13期上,何兹全的兵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央军上,全面研究南北朝时期各个兵制的著作,要数高敏这本《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钱仪吉:三国会要杨 晨:三国会要钱仪吉的《三国会要》是未完成的稿本,杨晨的《三国会要》是参考或者说在钱的基础上写成的。从学者的文德来说,杨晨不地道;从读者的角度看,杨晨的《三国会要》更完备。但是,无论哪本会要,都没能提供新的史料,只可以作分类的索引利用。这类分类整理史料的工作,另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三社会史
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陈啸江:魏晋时代的族杨联升:东汉的豪族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金发根:中国中古地域观念之转变林富士:疾病终结者就三国时期本身来说,写这个时代社会史的书籍不多,多是一些论文。蒙思明和何兹全的书可以全面了解三国前后的社会状况。由于三国时期的过渡性,毛汉光在《三国政权的社会基础》一文将其定位为士族形成的上坡面。而何兹全在《汉魏之际封建说》将其定位为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期。综合来说,此期社会的阶层,主要是豪族和士族的混合,具体可看杨联升《东汉的豪族》,刘增贵《汉代的益州士族》、何启民《中古南方门第-朱张顾陆四姓之比较研究》。其他阶层,如鞠清远《三国时代的客》、唐长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和部曲》,需要到作者的论文集或著作中去找。
三国为什么精彩?为什么此前没有三国?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一文中指出此前为东西之争,此后才有南北之争,但没有详细论述南北,金发根这本《中国中古地域观念之转变》便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这本书的重要性是指出三国时代的特殊性。
尽管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了东汉三国时期的气候特点,但这些特点对当时历史的深刻影响,没有受到学者的重视,林富士这本《疾病终结者》以及她的相关论著从医疗史的角度来解释三国时期的叛乱、建安风度的产生、道教的兴起等诸多历史现象。
四政治史
张亚新:曹操大传王惟贞:魏明帝曹睿之朝政研究王永俊:三国曹魏政治集团之演变陈启云:荀悦与中国儒学刘光胜:汉献帝关于曹魏政权,按照之前的三种范式来说,排开教条的阶级史观,各举一例为代表。张作耀、朱永嘉以及最近出版的张磊夫《曹操传》都可以参考。政治集团说,可读陈寅恪及其弟子的论述,王永俊的论文在资料上整理的比较详细。王维贞的书重点考察曹魏后期政治史,是为数不多的此类著作。关于曹操,以前的热点是翻案,参看《曹操论集》,现在的热点是曹操墓的真假,参看贺云翔《曹操墓事件全记录》。曹魏后期的历史以及晋吴对峙的历史,可看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陈启云和刘光胜的书,主要写许昌政权中的拥护汉室力量,以及他们的失败。作为失败的主角,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汉献帝在英雄曹操光芒下的心里。
木 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徐公持:曹植年谱考证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三曹的研究,文学史和政治史脱节,要结合起来阅读的话,先看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对于三国时期的文学特点,林庚在《中国文学简史》一书论述的建安风骨的涵义。但都没有解决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木斋的书,则指出五言诗的发生和古诗十九首部分作者是曹植。至于为什么会隐没,则与曹植和他嫂子他哥哥他侄子的关系密切相关。我曾经想写一篇题为《好玩不过嫂子-读木仔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的书评,留待以后发布。
朱大渭:武侯春秋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张作耀:刘备传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胡小伟:关公崇拜溯源毛宗岗说三国志演义有三绝,分别是诸葛亮,曹操,关羽。因而,除了历史本来面目,这三人受演义的影响也有了变异的历史形象,因而,写三国人物,要照顾到后世影响。曹操的形象已经翻案,没有专书出来。诸葛亮,可看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历史传记,推荐《武侯春秋》,写的很活很丰满,此书后来改名再版叫诸葛亮大传,不如原名好听。关羽的历史传记实在写不出多少东西,那就看看他的各种兼职吧-财神武圣关帝伽蓝菩萨,推荐胡小伟《关公崇拜溯源》。关于刘备,好像就张作耀这本传记。章映阁写了曹操、孙权、诸葛亮,没写刘备。三国三位主公,就张作耀写全了。张先生对刘备的态度,可以看《论刘备》这篇论文,我同意他的看法。但也同意马植杰关于刘备会用人的见解,两者是可以并存的。
方北辰:半生明主-孙权传张作耀:孙权传王永平: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由于历史上的正统之争,都围绕魏和蜀,因而,孙吴的历史被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讲谈社金文京这本三国志的世界是为数不多的以孙吴历史为视角写的三国史。上面两本书,大体差不多,都没有整合学术的相关成果。孙权这个政权比较有意思,比如辽东遣使,比如遥领和虚峰,再比如最近出土的建安二十六年的年号,留待新的书籍整合吧。全面了解孙吴政治史的书,可看王永平这本书。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杨 权: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许景昭:禅让世袭及革命杨永俊:禅让政治研究徐 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从政治文化上讲,朱子彦指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特色便是禅让的换代形式。以上诸书便是对此问题的前后脉络的研究著作,其中,徐冲在《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一书专论曹魏开国的二十四贤,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
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黄炽霖:从中央文官之地域分布及政治派系看孙吴政权的江东化黄炽霖:从统计数据看孙吴地方行政官员的地域分佈及政治派系从政治斗争上讲,陈寅恪首开曹魏寒族与司马儒学士族的斗争,此文可以视为曹魏的建国道路大纲。仿此,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可视为蜀汉的建国道路;至于孙吴,田余庆先生写《孙吴建国的道路》提出江东化命题,黄炽霖写了两本书来进一步研究,我没有读到这两本书,是支持是反对,希望同好见告。唐长孺先生的《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可以视为中央和地方关系版的孙吴的建国道路,黄惠贤在《三国政治制度剖析》对此有申论。
五史料:以三国志为中心
陈乃乾:点校本三国志吴金华:岳麓本三国志易培基:三国志补注卢 弼:三国志集解赵幼文:三国志校笺清代的其他注本,如杭世骏、赵一清,参看郑天挺《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该文的结论是“窃谓杭、赵两书,盖由世骏创为义例,发其端续,一清踵而广之;故体裁相同,征据相近。然两书均未完成,故两家集中未及其事。两氏既卒,后人得其遗稿,辗转传录,遂并行于世。实则,若以毕沅、王先谦两家《释名疏证》例之,赵书既行,杭书可废;惜乎一清未能全袭世骏之文而辨证之也。”关于出土残卷,可看吴金华《晋写本魏志臧洪传残卷初探》。以下重点说说这几个通行本的关系。
中华书局点校本,以金陵活字本为底本,祖本为明南监冯梦桢刊本,缺点是错字多。吴金华写了《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修订刍议》。易培基《三国志补注》的底本为吴本或西爽堂本,此本为善本,关于此本的特点,吴金华写了《易氏三国志补注今证》。卢弼《三国志集解》的底本为局本,不重视西爽堂本,关于此本,吴金华写了《三国志集解笺记》。赵幼文《三国志校笺》的底本是殿本。吴金华《岳麓本三国志》的底本是百衲本,祖本是宋刻。以上诸书,互有发明。
吴金华:三国志校诂吴金华:三国志丛考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吴金华: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吴金华: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续集吴金华的书全部推荐,精于小学的学者越来越少。除了以上学术注解,尚有缪钺的选注本以及其弟子方北辰的注译本,关于陈寿,缪钺写了陈寿评传,但很简略,其弟子杨耀坤写了陈寿评传。此外,华阳国志,汉晋春秋通释,校补襄阳耆旧记,建康实录等书,暂略。
六论文:有时间补充
替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