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说说
蒙娜丽莎牌子属于中低消费,质量好不好,不是我们商家说了算的,要客户说好,才是真的好,质量的问题,有客户自己来评价吧,在这里,我要跟客户说明白的就是,我们同行很多商家为了竞争,不择手段故意贬低蒙娜丽莎牌子的声誉,广大的消费者请注意了,蒙娜丽莎牌子的质量好不好,不是同行商家说了算了,需要广大业主共同维护蒙娜丽莎牌子的信誉的,在这里蒙娜丽莎公司正在向法院起诉那些故意用不正当的商业手段的同行商家们.....
答案是真的很少…看到底下许多人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从美术史类书籍上得来的答案,说实话,很多搞艺术史的人,由于本身缺乏实践,或者说很多学画画的人由于自己本身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他们总是想当然的以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话我当年在中国美院已经不知道听过几次了。他们很难感受到达芬奇那惊为天人的作画技巧。大众对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罗丹等人的认知,总是停留在他们本身的革命性上面,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本身带给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以新角度,这么说固然没错,但往往忽略了这些大师的作品,除开时间性以外,其绘画本身的高度。古典主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可以靠观者阅历和水平的积累把观者带入一个更加深入的世界,那些隐藏在其中的秘密只有经过积累沉淀的人才能发掘。比如巴赫的音乐,只有深入理解才会更加感到其中的精妙所在。就像我以前看米开朗基罗,我会感觉他仅仅是一个技术精湛的人,往后,我感受到了在他的雕塑作品中,那把悲痛与欢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凝聚于一个瞬间点的震撼,在往后,我在他的《垂死的奴隶》中,看到了艺术家对时代的哭诉,多么强烈的情感啊。其真挚的感情绝不亚于浪漫派任何一位大师。达芬奇当然也是如此,用我的话来说,那就是比最神圣的天使更加多了十二分神秘与爱娇。有点跑题了,那我就说说题主的疑问。世界上对蒙娜丽莎这张画实在是有太多的过度解读了,我对那些言论都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我很清楚那绝不可能是达芬奇本人真正的想法,在画家这个角色上,达芬奇一直都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学者而不是一个魔术师。这里有些人说,论技术,我们现代人已经超过了古代大师,然而,真的是这样嘛?为了说明蒙娜丽莎在技术上的伟大,我在这里都到借用一下冷军先生的作品用以参考。(本人十分尊敬冷军先生,这里只是借冷军加以比较,且对象为达芬奇这样的大师,我想是没什么不妥的。)首先是两张图:(公平起见,我把蒙娜丽莎换成黑白的。)毋庸置疑,如果论谁画的细节多(注意不是画的细。),冷军无疑比达芬奇强了不止一条街,但为什么我认为这无法构成冷军的技术上高于达芬奇呢的理由呢?有以下几点:1:构图和画面安排在构图上,达芬奇用的是古典技法里常见的三角构图,但这种三角构图,并不是简单的将人物的动作安排成三角形就可以产生效果的,而且有一大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把蒙娜丽莎的对比拉强:在这幅画里,达芬奇把画面中的主要亮部集中在了头,胸,两个手,而最暗的暗部,则是整个人物的轮廓,最亮部和最暗部,分别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以此图为说明:(红色部分为最暗部的三角,白色为最亮部形成的三角。)在这两个三角形的共同作用下,蒙娜丽莎的人物形象在画面中显得格外的稳重,而这种稳重的视觉感受,加上微胖的形体,更加把蒙娜丽莎染上了一层端庄的的贵气。这就是艺术家通过构图来加强人物视觉感受的例子。所谓的构图,并不是简单的动作的安排,更多的是画面内所有因素,明暗,光线物体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的安排都要服务于构图和表达。其次,在整幅画面中,达芬奇把最暗部和最亮部全部集中在了人物身上,这就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要地位,后面的背景,如果你眯着眼睛看,它整体较人物处于灰部,对比没有前景人物那么强,因此,背景就做到了丰富画面且不与人物争抢的目的。总的来说,达芬奇在对于画面构图以及明暗安排上是非常巧妙的。2:画面气质达芬奇的画,在人物气质上,总是给人以一种神秘莫测的气质,但纵观我与许多艺术史同学的交流,他们基本上很少有人从技术和画面角度分析这种神秘感的来源,再此,我斗胆说一下我的结论。首先,是对光线的选择,在蒙娜丽莎中,达芬奇选择了一种十分微妙的光线,这点,从人物头部,脖子底下,手部那微量的暗部就能看出来,这种犹如薄雾的光线,使得达芬奇的人物,在光线的照耀下,人物结构模糊不清,显得十分微妙。而辅以固有色最重的衣服,就做到了既突出人物主体,又可以使用这种微妙的光线作为光源的目的,这里,再次证明了达芬奇在构图上的心思。其次,就是眼神,在达芬奇对瞳孔的描绘中,是没有画出高光的,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眼神失去的明亮,但增添了一份柔和,而柔和常常使人想起神秘,绝非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没画完。再次,就是嘴,这里不得不说到众所周知的“渐隐法”,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让人感觉很美,就是因为达芬奇模糊了他的两个嘴角和唇线,使得她的表情并没有那么固定,因为固定就代表了死板,这种处理手法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倒是没有那么多玄而又玄的东西,理由很简单,就是这种画法更加符合我们的视觉规律,人只有盯着一个人的嘴唇看,人的唇线和嘴角才是十分清楚的,一旦放在整体中,那一切都是如达芬奇的所描绘的那样。这里,我用波提切利做一下对比:结论应该是很明显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衣服的选择,蒙娜丽莎穿的是一种以丝绸作为主要服饰的衣服,丝绸那种雾里看花的效果,更加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神秘,且丝绸的质感,更加符合达芬奇在这副画中所选择的那微妙的光线,因此,这里更加证明了达芬奇甚至在对人物的衣服选择上,都充满了思考,就是要表达出那种神秘和微妙。更有甚者,那背后如东方山水般的背景,也是构成这种神秘的来源吧。(其实在达芬奇的画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画的影子,也许,中国画中的不定与变化,和达芬奇的神秘有着某种契合吧。如图:很像中国山水的笔法,有没有? )最后,就是人物边缘线和背景的咬合关系。这点十分重要,尤其在古典绘画之中。我们按照达芬奇那根似乎有意安排的横线(已用红笔标出),将画面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是人物在背景之前,而下半部,让我们感觉,人物和那幽暗的背景是一种融合的关系,这么做,一来可以让画面的节奏感,由上到下产生一种主次变化,二来,下半身的“渐隐”使得画面既保持完美的三角构图,又避免了由于不画下半身导致的画面怪异,将下半身隐没在背景中,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三来,上下两个部分那矛盾的视觉效果,是否是他画面中神秘感的另一个来源呢?我想应该是的。而画面中那条横线,似乎是达芬奇故意留给我们的一样。在以上的种种人为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终于被达芬奇引入了他那精心设计的神秘之中。3:取舍达芬奇在这副画中,为了达到自己对构图以及画面气质的最初想法,他舍弃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比如,眼睛的高光,比如对衣服的选择性刻画,在蒙娜丽莎中,达芬奇重点刻画了两个手臂上的衣褶,这只是因为这两个部分,是构成最亮部三角形的一环,其余的地方,全部都是相对概括的,如果达芬奇把胸部的丝绸刻画的淋漓尽致,必然会破坏整体的明暗安排,那些次要的亮部,仅仅是起到了暗示胸部结构,和呼应构图的作用罢了。以上,就是我对于蒙娜丽莎技术性问题的一个粗略分析,其他的诸如笔法,用油,色层的厚薄等等,并不是我想探究的部分,因为这不容置疑,如果有兴趣,这张图足以说明一切:头发上那精准,又恰到好处的线条,那充满灵气的边缘线,那动人的神情,扑面而来的视觉感受力。敢问当代哪个画家有自信能用油画笔做到?而我们在看冷军的画:一样加强对比,但我们可以看到,冷军在对于画面的构图上,与达芬奇相比,略有不足,至少我感觉他对于画面明暗的安排上是没有下太多的心思的,因为在他的画面中,有着太多不假思索,甚至有些繁琐的细节了,这些细节综合在一起,其实是不太符合视觉规律的,所谓的超写实其实是不“写实的”,比如那件毛衣。而对于头发的安排,冷军应该是想体现出他强大的技巧,但是这头发在画面中,对构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感觉略欠考究,在画面气质上,也并没有一些特别强烈的特征。整张画有点像直接拿着一张照片进行描摹而得出的结果,但是,冷军先生这幅作品中,透露出的无与伦比的真诚与品质,是非常棒的,整张画也是效果斐然的。只是,在画面的综合安排上面,我个人感觉是欠缺了一些的。什么是技术?真正的技术,应该服务于构图和画面气质的,简而言之就是对于画面的安排,这其中,有艺术家自己的魄力,如取舍,有艺术家自己的观念,如构图,明暗等等。因此,真正的技术是看一个艺术家能否通过画面传达出个人的画面气息,而不是看能否画出很多细节,一切不服务于构图和画面表达的细节都是工匠细节,当然,即使是工匠细节,也是值得任何一个人肃然起敬的,那些张口闭口看不起工匠的艺术从业者,请你们立刻原地爆炸。至此,大家还觉得达芬奇等人只是一个具有革命色彩,而本身并没有画的多好的艺术家吗?如果还这么觉得,我只能请各位去看原作。在没有看过原作前,我一直以为达芬奇是2流大师,但直到我真正看到他的岩间圣母时,那种纯粹技法上的超强震撼力,真的让我不得不服,我甚至只想沉醉在他的技法里,不想再去想任何的理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