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过年的说说
就要过年了,想必很多漂泊在外的人,都开始给家里准备年货了。就要过年了,想必很多漂泊在外的人,都开始给家里准备年货了。
年货,它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思念和祝福。甚至它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歉意,因此,年货的挑选,通常和一般的礼物有所不同。
最近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公布了一些关于年货的数据,它包含了各年度最被倾向于选为「年货商品」的商品类别,也许从这方面,我们能看到关于年货这件特殊礼物,大家的选择。
这个数据仔细看,其实能看出很多东西来。
2016年的年货关键字是健康、营养、保健;2017年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汽车和各类家用电器;而到了2018年,购买年货的标准基本上都上升到了满足精神需求的品类,比如说表类装饰品、男/女士护肤美容以及度假旅行。
想想确实是这样,就拿我自己来说,前几年我为了父母健康,给他们买了一堆家用血压计、血糖仪,还有那种实时监测血压脉搏的手表,补钙的奶粉也没少买,虽然也不见得能起到什么大的作用,但作为在远方的游子买这些也算是求个心理安慰了。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也越来越喜欢往家寄一些自动洗碗机、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父母虽然嘴上抱怨说我乱花钱,尽买些没用的东西。但有趣的是,“解放劳动力”后的他们生活明显轻松了很多,老两口还总出去跳个广场舞什么的,可见“没用”只是嘴上说说,东西好不好,用了就知道了。
再到后来,我觉得已经满足了他们各方面的物质需要,就开始抽空带着他们旅行,虽然次数不多但感觉能给他们一个奔头,一个期待。
于是,他们后来一看国庆、春节这种假期快到了,就知道儿子该带他们出去玩了。
前几天我妈还来暗示我说在电视上看到了温泉度假村,现在真高级,她至今还没泡过温泉呢。
我一下就心领神会的给安排上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我逐年累月的给父母买东西,带着他们消费,我发现父母的消费模式和理念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甚至渐渐和我趋同。
老两口买东西开始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钱,出去玩也明白了住个好酒店的重要性,不再为了省钱而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不仅如此,每年过年回家,我都会多多少少发现一些让我惊讶的事情。比如说,早些年家乡是不流行看电影的,但最近几年,家乡看电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电影院也一个接一个开。我看到过一个数据,说春节期间票房主力并不是大城市,反而是三四线城市。
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物品也是一样。比如前几年大城市流行的无人机,这几年过年回家,发现居然有不少人在玩,感觉比我都时髦。
其实这也说明了近些年的一个现象:消费下沉。
这不仅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二线城市人群春节等假期返乡后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原本属于大城市消费习惯的看电影这件事,随着年轻人返乡,将这个消费习惯带了回去,然后影响本地年轻人,于是这个消费习惯下沉到了三四线城市。
网购也是,最开始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小城镇的人群要么不了解网购,不懂得如何操作,要么就是不够信任,觉得网上的东西都是假的,看不到实物不放心。
我父母刚开始也很抵触,后来我买的东西多了他们也就接受了,甚至还主动在电商上看东西,让我帮他们购买。
再到后来,他们甚至自己就会挑东西买东西了,而且经常和同龄的大叔大妈在微信上聊天,交换心得。你恍然间会发现,父母不再是你印象中的那种古板守旧的人了,而家乡,也似乎与时俱进,并不落后于大城市了。
相反,真正落伍的,恰恰是我们这些身居大城市的人,对小城市的刻板印象。
所以,关于年货这件事,也许我们并不用再像过去一样,买一些保健品等「老旧」、「过时」的东西。不把父母当成老一辈的人,而是把他们当成与你同样年轻,同样时髦,同样热爱生活的人。将你的消费理念带给他们,让他们愿意花钱去享受更好的生活,提升自己,让花钱不再是一种负担。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年货。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人一双鞋子。在奥康森达蜘蛛王买的。。。。
买了经常嫌弃,出力不讨好,干脆不买,反正平时经常跟他儿子要这要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