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汽水说说
先谈谈汽水的历史。
汽水是英国化学家兼牧师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发明的,他比较为人所知的是发现氧气,普里斯特利小时候看到家里发面产生碳酸气,即二氧化碳气,他很好奇能否让这些气泡从水里冒出来。1771年,他开始试验将二氧化碳气注入到水中,二氧化碳微溶于水,普里斯特利注入了30分钟,碳酸水就饱和了。普里斯特利做碳酸水的目的倒不完全是为了好喝,而是为了治疗当时航海遇到的大问题——坏血病。但是,这种水对治病没有作用,不过一些人却喜欢把它当饮料喝。
在1885美国乔治来州的潘伯顿医生制作出当做药物的可口可乐以后,可口可乐即刻风靡美国。
1928年,可口可乐开始在中国天津及上海装瓶生产,这意味着可口可乐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人可以花钱在本土的商店买到可乐。
早在此之前,清末的徐珂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介绍了一种叫“荷兰水”的饮料,其实就是汽水:“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如柠檬水之类皆是。吾国初称西洋货品多曰荷兰,故沿称荷兰水,实非荷兰人所创,亦非产于荷兰也。今国人能自制之,且有设肆专售以供过客之取饮者,入夏而有,初秋犹然。”
晚清至民国,外来食品对中国本土食品的冲击十分剧烈。特别是原本封闭的中国被迫门户大开之后,许多人对“洋玩意”充满好奇,进而追捧,使西方食品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国人仿制也是顺理成章。之后,伴随着可口可乐在中国生产,中国人对可乐一类的汽水的兴趣一度增长。
民国期间,在开埠的大城市基本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先是有若干家外资汽水厂,主要供应洋人客户,对于普通华人而言,汽水是相当高档的商品;随后越来越多家境殷实的市民开始追捧汽水,有一定规模的国产汽水厂也开始出现;二战后美国文化更盛,汽水业愈发红火;但很快民国末期原料快速涨价,只有外资企业握有雄厚的资本,原料供应稳定,甚至还能保证产品不怎么涨价,许多国产汽水厂就此出局。
以广州为例,1930年,英商屈臣氏有限公司开设广州大药房,兼卖汽水,这是广州第一个汽水制造企业。1946年2月,后来大名鼎鼎的广州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80号开业,最初的11名集资者里就有曾在屈臣氏汽水厂工作过的人。
所以在中国二战时期,中国的标配汽水自然是洋货可口可乐和一系列的洋汽水。(通常只有中产以上阶层能喝到)
民国街道上可口可乐屈臣氏汽水广告牌由于英国人普利斯特利在英国发明了汽水,汽水自然要在英国盛行,1798年,这一汽水被命名为苏打水。由于主题是二战,所以不讲汽水在英国的发展。二战前夕,1934年,可口可乐的工厂在英国诞生了,凭借着英国人对汽水的热爱,可口可乐风靡了英国和一系列欧洲国家(包括英属殖民地,但只有殖民地的高官达贵能享用)。
在日本,有一种弹珠汽水风靡日本,瓶内有直径1.5厘米左右的弹珠,创意十足。弹珠汽水早在1872年起源于英国,1884年传入日本,立刻受到追捧。在二战期间,清凉的弹珠汽水极受日本海军喜爱,甚至在军舰上都有生产弹珠汽水的设备。
既然提问中说到维希法国,便离开不了德国的占领,在德军在占领法国之后,自然将芬达带到了法国的市场。
提到德国的芬达,便说说芬达的历史:在全世界都流行可口可乐之际,1940年,纳粹德国与美国关系紧张,到了1941年,由于两国关系恶化,德国装瓶厂无法获得可口可乐生产所需原材料,德国可口可乐分公司在总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利用当时可以找到的资源——水果残渣和乳清,研制出了一款类似可乐口味的饮料,这便是“芬达”的前身。
今日的芬达和二战时的早已大有不同,而今天的芬达是1955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意大利推出的一款橙味汽水,不难看出意大利人也钟爱着芬达这一汽水。二战结束后,德国可口可乐工厂与总工厂已经合并,但是对于“芬达”这样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产品,可口可乐公司还是决定停止生产芬达。由于百事可乐公司推出了不同风味的饮料,可口可乐公司为了与其竞争,再次启用了芬达作为新的产品,这就是今天的芬达。
楼主提到的中东和拉美,和当时的民国一样,没有本地的厂商,只能喝国外品牌的饮料,拉美由于与美国的距离近,为可口可乐的盛行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而中东地区,也通过和同盟国或轴心国之间的往来贸易获得可口可乐和芬达这两种饮料,但是并不普及。
今天的芬达今天的可口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