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说说评论-豆豆语录迷
返回
豆豆语录迷
菜单
造句大全 组词大全 句子大全 个性签名 心情说说 经典语录 换背景

雷人说说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11-08 点击:
心情说说 > 说说大全 > > 雷人说说评论
《雷人说说评论》正文内容

雷人说说评论

 雷人:2008年兴起的网络语,意思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这个词语类似晴天霹雳的意思,但又与晴天霹雳不同。晴天霹雳多用于惊闻噩耗的时刻,而雷人则用于表达喜剧性的或无奈性的、尴尬性的场合,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极度夸张地表达了个人对喜剧、无奈、尴尬场合中行为和语言的感受。   雷人的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其网络语言意义兴起于2008年,源出何地无可考证,一说出自浙江某地方言,也有文章称雷人一词是外来语。

金庸先生去世,我悲恸难当,此答案无限期停更,请诸位见谅。

---------------------------------------------------------------------

破万了,谢谢各位。已解锁“在知乎拥有一个万赞匿名回答”的成就。

接没说完的上一点,再扯点新的。

------------------------------------------------------------

眼看着快10000赞了,其实好几次我都想更新,不过又不想为了更新而强行敷衍一些很牵强无聊的东西,毕竟这将近10000赞都是冲着我实诚的态度和干货的密集程度给的。

按理说我应该多讲一些,可娱乐圈真能够系统化又值得在这里详谈的料,已经被我说的七七八八了。其他的不是我不了解,就是没外人想的那么有趣。加上最近工作遇到了很多阻碍,白了不少头发,因此才拖到现在,这里向等更新的朋友道歉。

更新最近的一些体悟,接着上一轮的话题陆续说几点,算是对各位支持的一点点回馈吧。

--------------------------------------------------

已经破6000赞了,我已经可以去答诸如“匿名回答赞数胜过实名回答是什么体验”一类问题了,看到很多朋友在评论里鼓励夸奖我,我可高兴了,不过我确实只是一个圈内的小人物,大家给我的褒奖我通通当成是打气应援。

这次更新,讲讲《延禧攻略》引发的圈内热议。

-------------------------------------------------

挺惭愧的,我本拟4000赞更新一波,没想到的是转眼都快5000赞了,离我大号的最高赞答案也很接近了。不过我又不想为了答谢各位的点赞而拼凑了事,所以先更新一点比较肥的,想起来再更。

--------------------------------------------

快3000赞了,本来是想2000赞更新一次的,不过最近开始运作新项目,有点忙,大家理解一下,还是先更一条,待续。

------------------------------------------------

1000赞了,我再更新一些,当初没想到要答这道题,想起什么说什么吧。一次五点太多了,我一点一点说点大的。

-------------------------------------------------

我看一回头的工夫,500赞了,就更新一波吧。

我写的这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真假,说我写的假的那位仁兄,您去看高票那些XXX做什么不带套之类的好了。

----------------------以下原答案----更新在下面----------------------

先写五条吧。

1、几乎没有不被资本绑架的导演,编剧和演员。无论他们是否缺钱。

典型的就是张艺谋,他水平虽然没有吹嘘的那么高,但也不至于对《三枪》《满城》这种破烂货色那样热衷,只不过是被绑架了,又没有冯小刚和光同尘的本事。在资本绑架面前,个人的素养、品味、个性和坚持都会变得很渺小,那些看起来艺术范儿十足的编剧导演,在金钱面前丑陋的要死,下面再详细说。

2、艺人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以前我就很奇怪,小小台湾香港,能涌现那么多艺人,为什么我们“泱泱大陆”艺人这么少?后来参加一个近似海选的圈内活动,铺天盖地的十八线演员将酒店大厅站的满满的,活像早上的八通线地铁。应该说他们中至少有七成在现实中都是男神女神级别的,但为了蹭一个S头部项目趋之若鹜。

3、外界最感兴趣的潜规则。

潜规则是有的,但多数是服从性测试或者是行为协议。假设一个好色闻名的导演对一个女演员许诺说让她演梦寐以求的女一号,即使这个导演实际上绝没有其他想法,那个女演员不和他睡自己心里也不放心啊。有的时候主动和对方睡是一种效忠的表态,在四方博弈的今天(制、出、导之外又多了平台),强势的博弈方会尽可能的争取演员,编剧,策划甚至财务来获取话语权。观众所想象的潜规则,一般仅仅在上面说到过的十八线里情况较多,大演员是很难潜的。

4、假如你在影视剧里发现一些很雷人的演员,或者很雷人的剧情,请注意,那未必是出品人搞事情。

虽然我匿名,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是资方人士,所以这条可能多少有点主观。就我所知道的,出品人强行加入角色,网络上大骂一定是资方把那演员睡了一类,基本都是假的。有的演员是本身背景雄厚,具体人名我不点了,多半名气不大,不过真比背景,景甜韩雪一类也不算什么,人家有点爱好,资方闻弦知雅,立刻换上。其他多数时候资方一般不会太过干涉导演和制片人的话语权。有人可能会问制片人和导演不想拍好戏么?为什么要用雷人的角色砸自己招牌呢?其实大一点的导演在演员这一块上有很大的利益纠缠,如果你用一个很小的演员,可以不给片酬却照常报账。现在演员的酬劳这么高,随便穿插几个演员一千万就到手了。至于会不会影响拍摄,其实导演的角度看,他们认为决定一部戏成败的几个关键依次是自己、剧本、资金、主演、其他。下面的小配角可能压根就不在眼内。现在一线导演一个月也就是四百万左右的样子,对他们来说钱比羽毛重要太多,何况赚这笔钱未必羽毛会损失,不赚羽毛也未必留得下。

5、前段时间炒得很热的编剧和策划责编互相甩锅,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新的编剧时代即将来临。

近两年编剧的地位提高很快,最直观的是价钱,现在已经有90后年入过亿的编剧了。一线的普通编剧也是很强大的,大概每集在30-50万之间。一般编剧的速度是3天一集剧本,也就是说每天差不多10多万的收入。当然了,这个价码的编剧还是比较少的,但编剧稿酬的几何式上升,某种程度上掩护了编剧的一些现状。因为以前编剧挣得少,话语权也少,所以编剧习惯性甩锅给责编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现在编剧的稿酬已经回复到正常,编剧却仍然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我预计多则五年,少则一两年,编剧会有一次大浪淘沙,以后编剧会将之前的一些如自己不动笔,团队外包枪手等等问题,由市场修正。

待续吧

=============500赞第一波更新======================

6、男演员被潜规则困扰,对象多半是男性。

这是一个GAY率远高于任何国家水平的圈子,女制品人,出品人和导演潜帅哥也不是没有,但一般很少,主要是被女人潜男性当事人也未必觉得多恶心。有些时候如果家里势力不足,又没有找到足够强硬的靠山,一些演员可能会有策略的卖菊。潜规则是无法强加给人的,多半都是双方达成共识了。有人问我小鲜肉的事,很抱歉那位我没见过。

7、中国演员很可能是世界演员中话语权最高的。

几百万人每天在网上说中国演员演技差,爱整容,挣得多,但你挡不住几千万人每天点开他们主演的电视剧和综艺——有时候那几百万骂他们的人也在其中。

中国演员的话语权真的强,近些年的工作室制度,让深谙娱乐圈规则的演员逐渐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和人脉,她们善于利用资本来炒热话题,滚雪球让新的艺人逐渐为观众熟知。这将会在未来的十年内成为娱乐圈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大资本运作的项目中,超一线演员可以决定资本的注入,平台的定位和购买欲望,这已经不能用蝴蝶效应来简单说明,可以说超一线演员,可以直接带红几个半红不红的演员编剧甚至制片导演。LC前段时间拍的ktl其实没有那么烂,只是他急于聚拢资本,得罪了一些资本方,才导致扑街的。很多演员演技不行,可是做演员的天分却不容置疑,比如某教主,号称圈内没有搞不定的人,ZJZ被他说服临时换角就有几次,可见其情商和沟通能力。

如果是小资本运作,那演员的分量就更大了,可以临时更改剧本,修正人设,加戏,甚至换制作人员。某颂出名小花,现场俨然比巩俐还要大牌的架势,分分钟让小演员不寒而栗。

8、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都是非常符合中国市场当下规律的,也是观众造成的。

很多观众接受不了演而优则唱,其实科班出身的演员多半受过声乐系统训练,唱起歌来气息、发生秒杀90%的普通人是没什么问题的。我和几个话剧班的演员出去唱歌,平时我也算是KTV麦霸,那天完全不好意思接MIC,两个演员唱完歌一脸谄媚的说:哥爱唱啥,我给你点。我都很尴尬的说嗓子不舒服,心中大骂这两个唱功比情商高的家伙烦死了。

唱歌这东西,多半人是不了解自己真实水平的,看歌星唱两句觉得自己也行,其实你上台去试试不跑调就是人中龙凤了。演戏也一样,北电中戏的毕业生在荧幕上表现差强人意,你让那些生活中的戏精去演?看看亮剑里的群演就知道了,别拿业余爱好和人家的吃饭家伙拼。

9、我们比起港台,优势是有钱。比起日韩泰,劣势是演员有钱。比起欧美,劣势是人家的资方比我们有钱,人家的演员又没我们的演员有钱。

听起来好像绕口令,仔细想想就懂了。香港人是典型的逢高踩低(不含贬义),大陆这两年的影视剧制作水平飞速提高,但和90年代左右的香港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不过我们的优点就是有钱市场好,香港人务实,他心里瞧不起你不妨碍为了钱跑来大陆工作。大陆相当于出钱在和港台人学习先进的(其实已经落后了,相对而言吧)制作技术,但资本的力量是原力,香港人逐渐沦为打工仔,只是内心住着一个杂货铺老板罢了。

比起日韩泰,我们的演员有钱,所以艺术追求就不一样,我们的演员更像是玩票。虽然韩泰的剧本一直被指摘套路化严重,不过我们的编剧连套路还没搞明白呢,韩剧的细节举世公认的好,我们学不了,因为什么?演员太有钱了,你让他一个细节一个细节钻研,人家说老子不演了。

至于日剧,前阵子我们公司运作了一个电视剧项目,投资数亿,我们起意想找新垣结衣,特么一打听价码便宜的要死,只是多方阻碍太多。可能打发小鬼的钱都够请新垣结衣+小栗旬+石原里美的了。

日本的演员挣钱少,制作资本却雄厚,这是他们能维持高产的根本原因,但是日本人有时候轴,所以日剧总是会有一些瓶颈。

反观英剧美剧这种已达世界最高水平的剧作,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把控了一群极高质素的观众,这群优质观众愿意为高昂的制作费用和演员费用买单,他们的制作团队才可以放心大胆的在艺术道路上驰骋,如果我们也能做一套冰与火之歌,观众愿意付多少钱来看一集呢?

10、未来的几年,会是影视传媒业的一次巨大革新和洗牌,其根源在于一小撮精英观众(很大比例出现在豆瓣和知乎)

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的观众进化速度变快,现在很多豆瓣知乎的高级影视观众不但已经具备了不弱于业内人士的鉴赏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识见和可参考性共享给了无数新的观众群体,我们观众会被他们传染得水准越来越高,那么传媒市场会经历可怕的洗牌,之前GJM等人已经玩到炉火纯青的粉丝影视即将被淘汰,我们的传媒市场会迎来极为恐怖的优胜劣汰,未来十年后,影视作品我猜会趋于两极分化,要么针对愿意支付较为高昂费用的精英用户,要么针对有大量时间的退休阿姨。那么现有的导演、演员和制片方,出品方中,善于读书学习的,未来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走到最后,其他人将会尴尬的被市场遗忘。

是的,遗忘,即使卖菊也无人问津的原流量小生,想想都害怕吧?

11、说说一部戏是如何争权夺利的。

顺便曲线回答一下某位评论兄弟的问题。假定A说服B投资一部电视剧,投资2亿,那么A是制片人,B是出品人。他们拟定了C做编剧,D做导演,而这个时候A说E是一个与剧本契合度非常高的自带流量的演员,所以想要B同意由E来担任主角。

事情突然有了变化,E和AB都说好了,但E之前主演的电影上映了,突然名利双收,比原来更值钱了。那么E就有了更多的筹码,如果他不看好这部剧,他可能要更高几倍的片酬,如果他看好,就极可能要求联合出品人。联合出品人不一定要投资的,只要演员在出品人制片人心中无可替代,不花钱也可以联合出品,甚至参与分红。

那么这部戏开始以后,B发现A找的编剧水平不行,于是要求撤换,但是编剧合同是分阶段付钱的(一般是分5-15次),A提醒B已经付出了沉没成本,可B认为这是我的钱,我宁可亏点小钱也不能耽误大事。于是和编剧C签了中止协议,D这时候大怒,因为他和C是好朋友,而且双方可能有一些利益勾连,于是D也表示不导了。B和A焦头烂额,只好找了业内出名黑心肠又很有本事的导演F,F说我来救火没问题,但是剧本必须找G来写,B答应了。

导演F进入制作阶段后发现B根本没拿出2亿,实际花在制作上的钱只有1.6,但是又办事很老练没有什么漏洞。于是F利用G是自己人,大量修改B和A之前定好演员的戏份。有的演员原本戏份很多,被砍掉了大半,便一怒不演了,而G又加了很多原创的角色出来,F趁机大量往里面安插演员,不免有一些阴阳合同和补充协议,B本来给F的酬劳是1600万,工作大概8个月,可F安插了15个演员在里面就挣出了2000万,他为了报答G,就把服化道的一些入口把住交给了G的亲戚,G在服化道上赚了大概500万,于是皆大欢喜。

这个时候跑出来3个女演员,分别是H、I、J,H非常漂亮,暗示导演只要让他演,可以做一些勇敢的事。I是个富二代,条件虽然一般,但是她爸爸跑出来和F谈生意,莫名其妙的送给F600万,而J自恃是B公司的签约演员,以为F根本不敢碰她的角色,于是F权衡再三,没有抵挡H的诱惑,和她睡了以后许诺给她角色,但是要下一部戏,H心中不爽又不敢得罪他,I得到了角色,J则被移到一个没什么戏份,但是顺位很高的角色上。E几经沉浮,早就知道F的伎俩,于是他暗中和F协商,要求分一杯羹,不然就给他捣乱。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毫无原型,不要对号入座。

我用这个故事来告诉大家,一部戏投资2亿,看起来大家可操作的空间只有2E,如果资方投资注水,那么连两亿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把外来的资金注入,能否做到位就看你权力的大小了,所以导演,制片人出品方争的更多的其实是权力而不是金钱。

12、为什么外人眼中,广电总局永远是无聊的胡乱为难,娱乐圈永远是肮脏无耻又充满吸引力的。

娱乐圈的立身之本不是电影电视剧,而是传媒。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讨论,为什么一些戏子就唱首歌,扭扭屁股就能挣这么多钱,为什么科学家不行。

我想说这就和足球一样,我们明知道国足是狗屎,但是你也不能阻止足球市场的兴旺,国足运动员的收入高是市场决定的,就好像传媒这个市场,为什么会像其他高赞答案说有强大到可怕的现金流,因为这个市场是国家需要它成长起来的。

传媒是什么?是国家对民众精神层面控制的最大工具,这种工具是柔和而有效的,至少比大喇叭洗脑让人容易接受。这个产业最大的目的是为国家发声,为政治服务,其次才是赚取税收利润和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所以广电总局的权力是应运而生的,他们之所以这么狂,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傻,不懂戏剧艺术,反而我在想,中国影视能有这样快速的发展,和广电是有很大关系的,广电做了很多孽,但客观的说也作为缓冲层保护了很多人和项目。他们要忖度上面的意志来及时匡正下面的舆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我们影视工作者经常自嘲,戴着脚镣跳舞。那么最终谁跳得好,就不仅仅取决于舞技,还有力量了。如果你的力气大到足以忽视脚镣,你跳的舞起码是接近原本的模样。

娱乐圈是一群什么人?说实话就是一小批有头脑玩投机的人、一小批有艺术追求,满脑子信仰和仪式感的人和一大批跟着混饭吃的人。

好多观众总是自以为聪明过投资人和专业编剧,认为他们既愚蠢又没有艺术审美,所以才会拍那种狗屎一样的影视作品。其实人家比大部分人都精明得多。

那一小批有艺术追求,满脑子信仰和仪式感的人多半混的很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熬的出来,可也多半会向现实妥协。至于投资人,人家在意的是这部剧能否卖给平台,换成数以亿计的人民币,至于你们骂,人家会多缴一毛钱税么?

知乎豆瓣吹的天花乱坠的大明王朝,豆瓣评分很高,可电视剧本身没挣什么钱。现在知道炒周星驰说他了不起了,他当年演的大话西游亏成了狗,情怀粉在干嘛?钢的琴,业内外公认的现象级作品,几百万票房。对于投资人来说,这些都是狗屎,这两年炒口碑,不是人家真的想做好东西,而是人家希望做点能卖钱又有人吹的,好卖下一部。

三生三世骂的人倒是不少,500E播放,你能把人怎么样?平台恨不得把这种作品都买来,对腾讯爸爸来说,几亿买部这样的剧实在太便宜了,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按:500E肯定是注水的,但是我们既然无从得知真正的无水播放量是多少,也只能拿注水的数据来说话了,注水后500E也是了不起的,总不可能他原本10E,注了50倍吧

娱乐圈真正的核心人物,都实际的不能再实际,他们日思夜想,就是怎么能拍出来平台愿意多加一个0来购买的项目,精英观众多什么?精英观众点一次播放量会涨十次么?如果少一个精英观众的点击,多出来100个土鳖观众的点击,这种送分题谁都会答。

这次《我不是药神》,我是真的被惊艳到了。可能行外的人感受会纯粹一些,我看到的都是徐峥宁浩老奸巨猾的谋划和左右逢源,他们把观众圈住了,建设了十年来最顶级的观影体验,把社会热点蹭了,还玩了一个时间差游戏把政府夸了吗,把审查过了,不用跪,赚大钱,还没有战狼2的审美反噬,这会是未来十年无法绕过的一个教科书式的影视作品创作模式。

娱乐圈有多乱?就像是一个十米直径的圆形场,里面放60只狗来回跑,外面看去,乌烟瘴气,可是老虎站在中间,只会觉得热闹安详。

13、作为一名吃瓜观众,我该如何介入这个行业?

我本人是这个圈子里的,可我的大号在知乎并不是一个影评人,不瞒大家说,我连豆瓣都潜水,只是偶尔看看作为参考。

令我很惊奇的是,影视圈的人和事对于外人的吸引力如此可怕,外人看来高端大气的知乎er,面对影视圈的四流谣言和无聊八卦,也并没有显出优于普通群众的抗力。我认识的知乎er,有个几万粉的,多半在知乎写过影评,那玩意圈粉确实快,我也写过一篇,虽然水平有限,又和主流论调相悖,也随便近2000赞了。

因此我再相当一段时间要接触的问题就是,圈外的人会问我:

我想进你们圈子,做编剧/策划/导演/演员/制片人/艺人经纪,我应该准备什么?

现在我就系统一点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想做编剧的。

因为我也算半个文人,身边朋友想做编剧的最多。有的在知乎豆瓣公众号写一些文章,在外人看来水平还真未必弱得过编剧了。

不过戏剧作为四大样式之一,是具备其独立性的。不得不承认很多人是有天分的,但是你理想中的剧本和现实必然存在某种偏差,在一部牵扯到资本运作的影视项目中,这种偏差会因为利益的纠葛、题材的限制,政策的压迫,运气的好坏而放大到不同的程度,很多时候,单纯依靠天分是难以承受的。

另外娱乐圈会有一个怪圈,我称之为“风险控制引发风险,沉没成本导致成本溢出”。

很多卓越的编剧人才并不是科班戏文出身的,比如《军师联盟》的常江。她能有今天,固然由于自身才华横溢,但也是先出了书,又遇到了不拘一格的制片方才有这样的际遇。我见到过她本人,非常谦逊有礼,显然待人接物也颇有心得,情商高,出身于中科院,智商那也不用说了,这样的人能混到今天我觉得也算是天公地道。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项目几个亿砸出去,沉没成本太高了,有几个人敢于冒险,用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去做编剧?你觉得他行那是你个人的事,你能代表几亿观众中的百分之多少呢?

于是这个怪圈就形成了,有才华的新人没有作品证明自己,于是没人敢用,但是没人敢用他又如何证明自己呢?这就是变形的“牛没耕过田,不能下地,可不下地怎么能会耕田呢?”

不过我理解资方的想法和立场,人家站在更高的位置,风险控制那是必修课,好几亿的项目不好好盘算筹谋,人家也不可能挣这么多钱。

长此以往,几乎所有大项目找的都是已然成名的编剧,换而言之,是将选择的圈子缩小了,这样的编剧就会渐渐不思进取,愈发膨胀。甚至逐渐借用自己的名气,把写作工作全部交付给团队,透支口碑。

我们有时候看到大编剧写出的戏全是硬伤,就是这种情况引发的连环蝴蝶效应,那么只选择绝不存在风险的资方,实则引发了更大,更长期的风险。而这一切的风险控制,缘于对之前项目的沉没成本,可在对沉没成本的保护后,资方渐渐发现,成本越来越高,直到溢出。

这个怪圈是外行文人想要投身影视最大的阻碍,现在想要破解,只有两个办法:

要么资方本身冒险意识强,敢于启用新人。

要么资方实力较弱,还没有形成太强的风险控制思维。

所以我们就能看到,一些投资较少的网大,网剧钻出来的新人编剧了。

(2)、想做策划的

策划门槛低:阅片量高,语言表达能力过硬,逻辑思维缜密,文字功力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看小说看得多,具备点原创能力就更好了。

策划挣得不多,一般也就6-15K,却是普通人最容易的触碰这行业核心的方向。如果做好了,也可以往编剧,制片人方向转型。

(3)、想做导演/制片人的

这个就比较难了,科班出身的淘汰率都超过8成。导演可以从剪辑,摄像,编剧,制片人转型,但是前两种比想象中难。除非你天赋异禀,做个作品让资方惊为天人。一般来说,从摄像起步的,跟两个好导演,混几个电影节奖项就可以导一些网剧了。不过不懂内容的还是吃亏,张艺谋这种属于特殊历史时期产物。如果你已经是知名制片人,编剧了,想做导演就容易多了,不过这也不在这个答案的考虑范围内了。

至于想做制片人,我建议的是要有业内至少5年的从业经历(至少混到执行制片人),超过90%业内人士的人脉,懂内容,懂财务知识(主要是税务)、和众多艺人经纪、导演、编剧保持良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至少1个非常信任你的资方.

(4)、想做演员的

想做演员,最重要的能力依次为(个人意见):

情商,外形的辨识度,挑选剧本和团队的能力,背后团队的炒作能力,对剧本和市场的解读,运气,演技,家里有钱、颜值。

(5)、想做艺人经纪的

艺人经纪这行现在处于专业度不咋滴,但是牵扯利益超标。所以我建议想去挣钱的歇歇吧,如果单纯就是喜欢,可以去找工作室做做,细节上我也不怎么懂,不过刨土是没前途的,富二代可以玩玩。

总而言之,进入这行并不难,难在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不是符合你的条件和决心。如果想的都是我去试试,万一成名了呢,那还不如买彩票呢。

14、由《延禧攻略》看古装剧影视的未来发展

幸好我是匿名,说真的我很不喜欢于正这个人。

在这行和他有过一次接触,看到自己的署名和他在一个剧里只隔2行心理还挺矛盾的,一方面那个剧口碑不咋滴,另一方面是这个人实在是挺厉害的——

我讨厌的人,是他的行为模式几乎全是让你反感的那种,可你却万万无法忽视他的才能,假如你讨厌的人很平庸,无视就好——可于正这种人,讨厌、恶心又不容忽视。

于正前几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尤其到了《凤囚凰》,业内已经有不少人认为他的套路已经过时,可于正从一个编剧逐步甩下创作者的包袱,全力以赴去做制片人的工作时,《延禧攻略》打穿了宫斗市场天花板,成为了一部充满争议和热度的现象级作品。

我给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延禧攻略》是一部在当下环境,几乎不可能更成功的宫斗作品。

于正在这部剧里做了什么?

(1)将宫斗经典人设完全颠覆再创作

(2)将爽文模式完美用讨巧的模式影视化

(3)将演员的选取工作极度趋于冒险博弈从而极致压缩成本

仅就这三个工作,中国应该没有任何一个男性制片人可以全面压制于正的,女性目前没发现。

可以说于正混到今天,在这么多大佬讨厌他的情况下他仍然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享人世繁华,本事确实大。

这个本事里面可能有性取向的原因,但并不全是。至于他压缩成本的能力业内基本公认,这个好像和性取向也没关系。

《如懿传》过两天上映了,从纸面力量来说,《如懿传》全面压倒《延禧攻略》:

流潋紫是宫斗巅峰《甄嬛传》的作者

从流量热度看,周迅比吴谨言至少高个四档,霍建华比聂远至少高两档

新丽是传媒里顶级巨头,曹华益老板也算得上中国电视剧中屈指可数的顶级出品人。

更别说双方花的资金成本和时间周期。

可我不太看好《如懿传》可以压制《延禧攻略》,甚至我认为八成会败北。。。

这正是影视这行有趣的地方。

最近一堆公司在抵制演员高片酬,很多明眼人会发现,其中很多抵制者就是给演员发高片酬的,中国演员的片酬是真的高,这个我之前说过了,可我并不觉得这对这行有多大的危险和隐患。

相反的,我认为这次的抵制,实质上对演员是一种保护,只不过演员多半智力欠费,未必看得出来。

就《延禧攻略》的套路,我们可以看到可塑性强的新人和过气明星的搭配已经深得资方的欢心,在未来的岁月里,这样的组合我相信会越来越多。

而对于导演来说,某些每天只工作5个小时还要算上车程和吃饭时间的大腕,远远不如懂事听话有演技的新人来得靠谱。

今天一线明星的天价片酬是市场给的,未来只要市场变化,他们自然也会随时跌破发行价——吴谨言这样长得不好看年龄又不小的演员(不含贬义),只要在合适的项目跟进,照样可以取悦观众。

所以如果演员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老老实实把片酬降下来,未必就是损失了。可惜他们身价的泡沫吹的太大,怕把自己的眼睛都遮住了。

就当下我国影视工业体系的成熟度和广电对内容的干涉程度,我们的影视剧在现实题材中可能达到的程度与美剧有极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影视以文化富二代的身份去拍古装剧,是我所认同的捷径,古装剧的优势,并非政策可以更改和削减。

而《延禧攻略》,印证了我的想法,也为未来的古装剧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从这个思路延伸开来,也许就可以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影视模式。

好笑么?一个声名狼藉的抄袭者,居然是新的影视模式的开创者。

待续吧...

15、时间胜于权力,权力胜于金钱

一部电影,100多分钟,可能要用几十倍的时间去拍摄。

一部电视剧,几十个小时,筹备、策划、选角、拍摄、后期,加起来可能要几年。

影视本身是斥资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并不能生产出什么物质价值,可却能驱动巨额的现金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精神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永不满足。

合格的影视人,在探索这种需求变化的规律。

卓越的影视人,会引导这种需求变化的方向。

战狼2很多人黑,说它技法粗糙的,说它为了迎合主旋律做作的,说它直男癌的,说它讲不好故事的。

但《战狼2》就是卓越的一部电影作品,不是因为他赚了很多钱,这是附加品,它卓越的地方就在于它成功的引导了观众的需求,事后一大批跟风作品就是铁证。

就好像《一千零一夜》,有多少人看过全本?我和您说,我看过,无聊死了。故事都差不多,只有几个精选的拿出来挺经典的,真的从头看到尾你烦都烦死。

但你能说它不卓越么?它委实开创了一个民间文学的新纪元。

当然了,你想引领潮流,不光是要实力,也要些许运气。况且各行各业精英的比例都是固定的,大部分人比如我都是庸才,能达到业界的平均水平往上就可以了。

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说,有一个新的潮流出现,我们应当尽快的评估出这个潮流的含金量和持续时间,然后尽快的跟风。

说到跟风,很多人会习惯性的鄙夷,其实没什么好鄙夷的。创造力是这世上最为无法无天的才能,只有极少数聚集于金字塔尖的人物才具备,况且创造也需要时机和运气。

擅长跟风并且能控制时间的高手,就足以在市场上聚拢上优秀的资源,而且很多跟风的高手甚至可以做出胜过开创者的优秀作品——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杀手不太冷》是跟风《女煞葛洛莉》的。

然而跟风是有时限的,正如我们上面说到的《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的对比,如懿传如果时间更充裕,选择了一个更好(其实就是更早)的上映时机,它也许会收获比现在更好的关注和评价(豆瓣评分我觉得有点假,无证据)。相反的,如果不朽神作《霸王别姬》到今天才上映,可能压根过不了审。

更何况,《延禧攻略》既然已经做出了反宫斗的层面(原来于正抄袭的还是金庸),就说明宫斗剧的进化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地步,我以为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宣告了宫斗剧基本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了。

时间的重要,毋庸置疑,好比马云,如果生在90后,我相信以他的才具也能成为一方之雄,可我不太相信他能如这一世的马云,一手改变半个世界的生活方式。

知乎上笃信10000小时定律,可这10000小时的分布,却又大大的不同了。

最近新版《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都即将上映,不管大家怎么骂,金庸剧就是业内跟风的巅峰水准,我曾经尝试过分析金庸剧为什么经久不衰,最后得出了结论有点可怕。

第一部大陆金庸剧应该是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是央视版,当时骂的很凶,但收视率是很不错的。之后出了大陆拍摄的《射雕》《天龙》《神雕》等,金庸先生作品的水准自然不用多说,他是少有的极具戏剧思维,又兼具戏剧技巧的小说家,因此他的作品镜头感极强,天生就是影视业的宠儿。

但这只是内因。

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外因:

我认为极可能在香港回归后,大陆急需一批优质的代表香港的文化产品来切入祖国市场,促成两岸文化事业的对接,也某种程度上促成两岸观众价值观的融合。

而金庸的作品不但观赏性好,也具备较为贴近国内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三观正),金庸的主角具备较为可观的道德水平,实在是内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材料。

反观香港,也急于得到大陆的一些认可,来表达双方不仅仅是在ZZ上一拍即合,至于金庸笔下影射反讽的一些人(慕容博,慕容复)恰恰是大陆所抨击的那也不必细说了。

在我的猜想下,(不排除过度解读或者阴谋论的可能)金庸的作品就这样应运而生,而金庸本人的政治觉悟又异常高端,所以才有了后来1块钱卖版权的事。

在这股浪潮下,成全了金庸(极有可能是建国以来事业最为成功的作家),成全了张纪中(巅峰期有可能是最为强势的大陆制片人),也成全了一些投资人。

这种跟风,哪里比独创差了?

在创作过程中,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比版权还要重要。

假定,一家公司备案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A,而A的方向可能是市场渴求的,那么在他备案公示到A上映制作之间,能维护他版权的只有时间。

几百个耳聪目明,而外人却从未听过影视传媒公司会把这个创意卖出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价格,然后由其中几个有后台的子公司推出十个左右类似作品,有的走速度,在A制作时就提前上映;有的走平衡,稍微扩大点制作成本,保障在A上映之前上映;有的走极致,干脆用不输于A的资源去堆积新项目,直接和A正面对刚。

问题在于影视的制作无法稳定预知结果,A看起来是首创者,但极可能制作出来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而跟风的这几个,反而可能因为运气好触碰到了观众的G点,因为时间,A之前出现的大量仿作极可能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而让姗姗来迟的A扑街。

所以,大家知道编剧的难处在哪了吧?并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很难在资方平台对时间,篇幅的苛刻要求下写出来。

看英剧的朋友会发现英剧的开头和中段精彩至极,可收尾的时候往往会转弱,说的过分点就是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

可编剧就是这样啊,他们和运动员没什么区别,没有什么编剧是全能的,能写电影,能写电视剧,能写6集的,也能写60集的,即使都能写,也不可能都维持超一流水准——博尔特跑5000米不可能也世界第一呀。

因此,一个项目的前期筹备时间越充裕,后来资方的主动权就越足。

待续

不是外来词,只是说这人很牛。

上一篇:想染发的说说
下一篇:住在山里的说说

相关说说大全

推荐说说大全

热门说说大全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说说
  • 谢谢老板的说说,感谢老板请客吃饭句子,感谢领导请吃饭的说说
  • 表示很闲的说说,一个人太闲的经典说说,人最怕闲的经典语录
  • 戴口罩说说搞笑
  • 家里养花的心情说说
  • 做面包的心情说说
  • 累瘫了的心情说说,累瘫的经典句子,感觉自己累瘫的说说
  • 包饺子搞笑说说,关于包水饺的搞笑说说,第一次包饺子的搞笑说说
  • 最新说说大全

  • 十年朋友的经典说说
  • 生气以后的个性说说
  • 赛新房的说说
  • 亲人走了的伤感说说
  • 六一看画展的说说
  • 和同事一起游玩的说说
  • 搞笑又伤感考试的说说
  • 佛说搞笑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