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泉州的说说
以前的老房子很讲究,很有文化底蕴吧,现在的年轻人都去过圣诞节万圣节了,没人关注这些古早的东西了 追答 我从来不过万圣节和圣诞节
人在塔在泉州是福建的泉州,而厦门是中国的厦门,这句话念三遍就明白为啥泉州如今城市建设和知名度不如厦门了。细说起来,福建省这个行政区本来就是个大杂烩。若要追源论史,狭义的福建仅局限于闽东和闽北,不然也不会取福州和建州的首字作福建之名啊。闽西属于客家民系,闽南和潮汕属于同一民系。中央不太放心客家民系和闽南潮汕民系这种有着巨量的人口和团结意识的地方山头,因此强行将其分隔为数块并入福建、广东、江西甚至湖南(如客家民系)所以闽南在福建有种自成一派与省城福州不在一个次元的感觉,其实潮汕和广州也是如此...泉州一直是闽南的带头大哥,可是泉州的地位如今却被原隶属于自己的同安县-厦门所取代...厦门由于近代以来的后发优势,加上当年尚处于对港澳台的统战的特殊时期,厦门被中央相中,作为安插在福建的钦(qi)差(zi),与此地位相同的是广东的深圳,于是厦门当上了计划单列市,并且击败省城福州当上了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此外,厦门的行政级别高意味着厦门的干部待遇和地位也高,加上中央作背书,优秀的干部自然都到厦门工作了,于是其他地方的干部成色就没法和厦门比了,这直接影响了其他市政管理水平的好坏,这一点福州和泉州都很吃亏,而泉州吃的亏就更明显了。由于厦门是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厦门财政直接上缴中央,厦门和福州平分秋色,分管了福建海关的两大关区。相比之下,泉州在省内完全没有任何话语权...领导班子的成色固然决定了施政水平,可是话语权的大小更是决定了施政者的想法能不能落到实处,泉州的领导班子也不乏优秀的领导,可是他们无力推动自己的构想落地...在新世纪的那十几年里,厦门可以说是万事和东风都俱备了,在中央的支持下,厦门开始集全省之力建设自己,省城福州都没有这个待遇,这也是为啥厦门的城市建设和知名度高的原因。因为这哪儿还是福建省呢?分明是厦门省...比起厦门获得的逆天的的待遇,泉州自然黯然失色了...至于历史上泉州和厦门彼此之间地位的倒转过程,这就要费些口舌了。我在厦门生活了十四年,期间也经常随爸妈到泉州膜拜古迹,正如很多答主所言泉州和厦门的关系其实挺紧密的,就我个人的了解,厦门这个城市历史上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泉州府下辖的同安县就是厦门市的母县,如今那段岁月仍保留着蛛丝马迹,从地名上就可以追溯到,如同安区,嘉禾路、集美区和马巷厅等等...为啥泉州曾是东方第一大港呢?我看原因有二。第一,那时候的泉州港阔水深,还有诸多外岛避风。第二泉州的位置简直不要太好,它可以说是地处中国东南部的中心位置,是阿拉伯商人来华经商的必经之地,同时来自富庶的江浙地区的商船南下时也需要经过泉州,加上福建的造船中心福州近在咫尺,泉州作为航运中心的地位就奠定了。泉州的繁荣延续了上百年,横贯唐宋元,直到元末因为兵乱而陷入萧条...倒霉事儿多半是一件接着一件,由于兵乱带来的巨量人口损失,加上明初太祖朱重八的海禁,泉州港顿时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无人问津意味着管理的缺失,管理的缺失意味着荒废...这么折腾下来,没有几代人的时间,泉州港就日渐淤堵了,这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可是在我看来管理缺失的破坏更大...最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明廷日渐消瘦,中央的束缚大大减轻,加上朱家掌门人意识到海禁的弊端,于是隆庆年开关,可是,泉州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又赶上了万历大地震,泉州城区几乎全部损毁...就在泉州府城焦头烂额、无力迎来第二春的时候,泉州南部的同安县捕捉到了机会,它不仅具备泉州港的几乎全部优势,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港阔水深的优势,而且它还具备泉州港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漳州港和厦门港是相连着的,面积上也比泉州港大了一轮。因此明末开始,厦门岛的价值开始逐渐地体现出来,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俩开始,厦门和金门两大岛屿逐渐得到历代兵家,包括洋人的重视,这就为厦门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奠定了基础。我之前曾和别人讨论过关于近代厦门崛起的因素。首先,五口通商为啥福建口岸最多,选了福州和厦门两个口岸呢?就算是江苏、广东和浙江也仅仅各开一个口岸。这就涉及到了福建的特殊性,第一,福州是省城,意义重大,属于清政府不情愿开放的口岸,因此就算开放了也有诸多限制,对洋人来说根本不够用。第二,英国人深知厦门岛的价值,而且开战没多久他们就占领了厦门岛,英国人之所以坚持要求福州开埠,原因很简单,因为福州是闽江的出海口,闽江是福建流量最大水路,出口茶叶、木材和瓷器都离不开这条要道,其次,福州是重要的造船业中心,有着完备的港口设施,远航而来的洋人可以在福州港停泊修整,因此洋人坚持福州开埠。不过福州和广州一样是一省的政治中心,清政府一直抵制省城的开放,生怕外国势力渗透进来。这一点在双方签约前的谈判时就已经闹得很僵了,这也是为啥福州后来一直没有外国租界,烟台山一直都在福州当局的管辖范围内,洋人仅仅只是建设了聚居区、领事馆区和商务区而已。当然广州情况特殊,洋人志在必得,所以沙面岛有外国租界。正是因为福州的限制太多,洋人觉得不满意,再加上当时英国人已经占领了厦门岛,所以福建不得不再增加一个口岸。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我前文所说的厦门的区位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厦门和上海一样,两地的人口很少,不仅不是像福州和广州那样的省一级的行政中心,它们甚至还不是泉州那样的州府一级的行政中心,所以在清政府看来,这种边陲小地,给洋人也无所谓,他们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对于洋人而言,他们喜欢居住在临近港口的岸边,而同安和上海的县城都不在港口边,洋人可以自由的规划自己的居住区,而无需担心当地官府和民间的干扰,这也是为啥鼓浪屿和上海外滩成为了租界。和倒霉事儿一样,好事儿来了一次,之后就更是好事连连了,由于经过洋人的建设,厦门的现代化水平、商业制度和城市建设都领先于泉州,闽南华侨看中了这一点,他们也纷纷把厦门作为自己的商业基地,今天的中山公园、中山路和思明北一带就是当年厦门继鼓浪屿发展成熟后,城市建设的延伸啊。集聚效应形成后,华侨又完善了厦门的教育和医疗,比如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它们都是由闽南华侨筹资建设的。泉州从这时开始就逐渐不敌厦门了,一步落后,此后就是步步落后了...说到发展,每个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厦门也不例外,虽然说厦门发展的福利是带动了整个闽南地区,盘活了闽南地区的经济结构,使之发挥了地理优势(人口最多,平原面积最大),所以很多泉州人喜欢厦门没毛病。可是我想说的是,泉州市政府和老泉州,比如我室友,他们不干啊,他们觉得泉州没享受到自身发展的成果,原因有二:第一,泉州的企业和资本外流到厦门,泉州市区自身的发展被耽误了,泉州周边的各县市创造了成果,他们变得独立性极强,对市区看不上眼,所以市区可被害苦了,泉州的很多发展成果泉州本身享受不到,市政府的钱袋子瘪着,眼睁睁地看着钱都流往厦门,厦门享受了这些成果...要知道,这对泉州的官员来说,可是涉及到地缘政治的高度了,他们的施政空间被大大压缩了。对老泉州来说,他们的户口变得愈来愈贬值。所以泉州市政府和老泉州怎么能接受泉州被续的现象呢?第二,企业家是没有地域差别的,他们都是逐利的,君不见闽商有多少事业重心不在福建,而是在上海呢?再比如泉州安溪人陈发树,老陈的事业重心就在福州啊。
闽南特色.红砖 绿琉璃. 斗拱.翘屋顶.出砖入瓦.石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