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说说
有的医院可以有的不可以的,我生宝时因为医生忙不过来才让家属陪产的
25至35之间,25就达标了
幼儿产生“害怕”的情绪,主要有三种原因:
1. 出于本能的反射性恐惧。2. 情感发育阶段性特点导致。3. 与家长的教育有关。1. 出于本能的反射性恐惧。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产生本能的反射性恐惧。
通俗来说,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会由某些特定的因素引发害怕情绪。
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恐惧:
6月龄前——害怕噪音、疼痛,体位突然改变等;6月龄至1岁——害怕陌生人、陌生环境、恐高等;1至2岁——分离焦虑;2至3岁——逐渐开始害怕独处、黑暗、死亡等,恐惧情绪发展到高峰。适当的恐惧感可以让孩子保持警惕,帮助他们远离危险。
题中的孩子害怕大声的音乐就属于这种情况。结婚典礼上的音乐属于高分贝声音,而高分贝声音对孩子的听力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孩子听到这种声音会产生本能的反射性恐惧,以此自卫式地保护自己的听力。
2. 情感发育阶段性特点导致。在2-4岁时,幼儿在情感发育中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脑子里充满幻想。这是非常正常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
美国儿科学会是这么说的:
幻想世界可以帮助他体验不同的情感,令他的情绪变化越发丰富,有爱和依恋,也有愤怒、抗拒和恐惧。当幼儿专注于幻想内容,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边界时,幻想世界中的意外和未知,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害怕的情绪。
题中的孩子害怕游乐场恐龙就是这种情况。也许在他的幻想和认知里,认为恐龙下一秒就会跑来吃掉他,那么他表达害怕,就很合理了。
3. 与家长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在教育幼儿时,会用“吓唬”的手段来压制幼儿,例如“别去那个房间,里面有怪兽”,“再哭就叫大灰狼吃掉你”,幼儿难以分辨真假,容易陷入恐慌状态。
有些家长本身就对某些事物比较害怕,例如怕虫、怕黑,当他们在孩子面前对此表现出恐惧的神情时,也在给孩子强化“该事物很可怕”的印象。
还有一些,是幼儿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而家长没有及时发现/疏导,当孩子再次面对相同境况时,也会引发恐惧。
题中的孩子,怕蜜蜂,有可能是家长曾借此吓唬过孩子,或家长/他人曾面对蜜蜂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恐惧的神情和动作。而怕邻居爷爷,有可能是这位爷爷的某些言行曾让孩子误以为对方会伤害自己。这些都属于本类情况,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疏导和解释,孩子就难以克服这些恐惧。
前面说了,适当的恐惧对幼儿逃离危险有一定的帮助,但恐惧毕竟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会抑制幼儿思维,混淆幼儿认知,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培养。
既然如此,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有效缓解幼儿各种的害怕情绪呢?
首先,对于幼儿出于本能的反射性恐惧,家长需及时安抚幼儿的情绪,并向幼儿做些相关解释,必要时将幼儿带离令他恐惧的现场再继续安抚。
例如结婚典礼上播放音乐时,我们可以对幼儿说:“你觉得音乐声太大了,听着耳朵难受,有点害怕了吧,因为结婚典礼需要热闹和喜庆,所以会把音乐声放大一些。你试着捂上耳朵,或是妈妈陪你一起去外面等着,音乐播放完就好了。”
其次,对于因幻想而产生的恐惧,建议家长平时多和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想法,甚至参与到幼儿幻想的剧情里,当幼儿表达害怕情绪时,家长及时安抚幼儿的情绪,并适当地鼓励幼儿勇敢面对。
例如在游乐园孩子表示害怕恐龙时,我们可以对幼儿说:“你觉得恐龙很大很可怕吧,妈妈在,妈妈会陪着你的,不会让恐龙伤害到你。而且呀,你瞧,恐龙已经被锁着固定在那个位置了,它可逃不掉,有工作人员盯着它呢!走,我们一起靠近它看看,妈妈知道你跟妈妈一样勇敢。”
第三,对于因教育相关产生的恐惧问题,建议家长平时尽量避免用言语或神情吓唬、诱导、刺激幼儿,让他们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而那些已经让幼儿产生恐惧的事物,家长需先安抚幼儿情绪,了解幼儿具体在怕什么,下次再遇到时,家长及时向幼儿解释相关内容,并鼓励他们面对。
例如面对蜜蜂时,我们可以跟幼儿说:“妈妈知道你害怕蜜蜂会蜇伤你,虽然妈妈也有一点点的害怕,但只要我们不先招惹蜜蜂,一般它不会蛰人。”
那么这个答案就是酱紫啦。最后愿幼儿们都能少经历害怕的情绪,变得更强大一些吧!
宝宝身高体重标准表 百科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88bdb0f80242a8956bece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