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伞说说
雨里送伞,雪中送碳~ 真朋友会给你关怀和帮助。 有这样的朋友相伴是人生的大幸。 知己难得好好珍惜~
为啥这个问题这么久都没人回答?我也不是很了解,因为接触汉服了解过一点油纸伞,但觉得油纸伞真的是非常好的东西呀,希望抛砖引玉~首先搬运度娘的解释。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经常使用的尼龙钢架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材料,工业化生产改进而来,虽然方便携带、价格低廉,但却是毫无生命的工业品,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油纸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雨伞,应该说从发明开始到戴望舒写《雨巷》的时代,材质、工艺、设计总体变化不是很大。再来看度娘的解释。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妹妹发明。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妹妹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油纸伞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著新娘以作避邪。1870年代,英国摄影师拍摄于北京郊区。上面这张是百度的图片,竟然是1870年代的,应该和戴望舒诗歌里的油纸伞差不多了。关于制作工艺……依旧来自度娘。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分成如下几步:1.号竹:即选竹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3.上伞面: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目前国内传承较好的油纸伞作坊,如秦风汉月油纸伞、若水堂油纸伞等,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86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绘制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韵味,不使其沦于工业化。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品质控制严格,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伞面绘制也很讲究,由专业画师完成,主要取材于传统国画题材。也有各种民间题材,切合不同喜庆场合,比如婚聘的油纸伞。上面提到的秦风汉月和若水堂据说都在北京~据说同袍穿汉服去买会有优惠!!!哪天我到了帝都一定要穿着汉服去收一把~~这是度娘上的若水堂油纸伞。这是度娘上的秦风汉月油纸伞。说到油纸伞,怎么能少了汉服同袍们的照片!!!油纸伞在今天发挥作用,主要还是在同袍手中!!美腻的璇玑姑娘~灵芝姬~~以上图片来自百度~油纸伞由于携带不便,现在多数还是收藏品吧。拍照用的往往是纸伞或者绢伞,不是正宗的油纸伞,能在日常生活中撑着油纸伞走在大街上的,一定是同袍……油纸伞的规格有半穿、满穿,加纱不加纱之分,,,具体情况请看淘宝图片如下……以上……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谢谢雨中你送的伞,身上没淋湿,心里很温暖。 如果这个答案能够帮到你,请及时采纳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