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说说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①儒家指天赋的道德观念: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良友;知己:赏心惟良知。
有。古今一致,圣愚一致,人人皆有。
至于能不能致良知,由于先天聪慧程度和后天努力程度不同,圣人得十,而愚者未必得一。
我爱她,爱就是我的良知。
吃人的礼教不是良知。
变的是环境,不是良知
每个时代,每个人的道德观都不同,自然有人诽谤,也会有人祝福,也会有人无动于衷,这些其实都是外部条件。不光是你的爱情,可能你做的每一件事用放大镜看都会存在争议。人的修养功夫就不应该花费在适应这种在外的条件变化上,而应该在你的良知上,在致良知上。这才是本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
以致良知之心,行致良知之事,此是知行合一之路,圣人之道也。
致良知:获得真确的知识;
知行合一:知识和实践合二为一。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致良知的致,有达到、获得的意思;
良有善良,正确的意思;
知就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