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说说
亲,快上床,我的大刀已经饥渴难耐
(连夜更新)简单地说,这种“垃圾奏折”是按清朝历代皇帝本人的要求逐步形成的,皇帝没什么可抱怨的。“垃圾奏折”,之所以部分现代人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不熟悉清代习俗和制度的缘故。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满人风俗和奏折的起源说起,答案难免有点儿长~~~
请安。小时候最早是在话剧《茶馆》里看到的,老北京满人特别讲究这个礼儿。大体上分为单安和双安,朱家溍先生曾指出人艺演绎的《茶馆》里请双安的身份用得不对……言归正传,老北京满人特别讲究请安,你要说这有什么意义——没意义,就跟早年间的“吃了么”一样,就是个礼貌性的招呼,但必不可少。
满人即便是平辈人,正式场合也要互相请单安,特别讲究这个礼数。
对于旗奴和旗主而言,这个“请安”更是决不可少的,府里当差的旗奴必须每天请安。
清代最大的旗主就是皇帝了,他的家奴——不是臣子,是他私人的家奴——也有向皇帝请安的义务。可有些亲信家奴派到外地去了,安却还是要请,怎么办呢?
于是奏折被发明出来了。
最初的奏折就两项职能:请安;谢恩。
以今天看百分之百都是垃圾信息,所以说最早的奏折就是一种垃圾文体也没什么错。
这种奏折不走朝廷的驿递,由家奴安排自己的家丁亲自送到乾清宫门外。
格式大致是:(官职)奴才(姓名)跪请皇上圣躬万安
(官职)奴才(姓名)叩首恭请皇上圣安
总之就是那么几个字,后半自行排列组合即可。
本来就是皇帝的私人家奴向他请安的一个方式,没什么特别意义。这种奏折是不会存档的,几乎都散失了,现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28年伊桑阿的谢恩折。
从康熙二十八年到康熙五十年,他的亲信家奴在请安折中开始出现具体内容,这种有内容的请安折也开始被存档了,现存最早的有朱批的连带奏事的请安折可能是李煦在康熙28年的请安折。
在这二十多年里,奏折,从单纯的请安谢恩的废话,逐渐变成一种皇帝和亲信一对一的密信。
看来这二十多年里,康熙越来越喜欢这种与亲信沟通的方式。因为正式上奏的题本、奏本,要经过这个官僚机构层层传递审核,效率低,还不保密。
在康熙五十一年,事情起变化了,康熙下旨,部分高级官员获得了上奏折与皇帝单独沟通的权利,这相当于一次朋友圈大扩容,从此奏折逐渐成为正式的朝廷制度。
雍正元年之后,奏折制度被大幅度完善并加强。可以直接上奏折的人数再次扩容,外地二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上奏折,对在京的监察机关的科道官吏要求尤其高:每天必须有奏折,没事也要上奏折并需要说明:今天为什么没事启奏。(?!)只但不缺心眼儿,胡说一条也比解释没事容易。
康熙时,奏事折才从请安折中慢慢独立出来。到了雍正,要求请安折与奏事折分开。
因此,请安折就是请安专用的,有些重复的废话很很正常的,请安有什么意义?——同理,吻堂-科里奥尼的手,“向教父表示友谊”,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个表态吧。
下面再说说奏事折里垃圾信息多的问题。
奏折和正式上奏的题本、奏本不同,是大臣和皇帝的密信,没有第三个人能看到,所以内容可以很随意。
奏折里,可以超出你的本职工作,说别的部门的事;可以超出你的辖区,说外地的事;可以不经核实,说你道听途说的事。原则是:不怕琐碎,就怕没内容。
因为奏折的内容琐碎而被皇帝指责的例子,我只见过两三次;但因为奏折内容太官样文章,没有一点儿私人的料,而被皇帝申斥的例子却是常见的。
皇帝不怕琐碎,他怕你不用心,怕下情不能上达。
至于奏折里谈雨水气象,那是农业国的立国之本,更是必须要提到的。
所以,因为奏折内容琐屑,是基本不会被皇帝申斥的,皇帝要的就是这个琐屑。至于加大工作量,这是没办法的事,夜里十一二点睡,早晨四五点起,忙的就是这个。
大臣用奏折和皇帝沟通好了之后,再写正式的公文:题本。这回里面既没有请安的废话,也没有天气汇报,都是满满的干货。但皇帝根本不看这玩意儿,老子通过奏折早知道了,此即所谓:天亶聪明。
最后再简单概述一下奏折制度,百度百科有的就不说了。
奏折理论上是要求本人亲笔的,但由于许多满人文化程度太低,许多奏折是师爷代笔的,所以后世会发现同一个人的前后奏折,笔迹变化巨大。
奏折的传递不同于正式公文,是由大臣的私人送到京城的,多数情况下不走官方的驿递,这是为了保密。
奏折用纸是按内容区别的:奏事折用白纸,请安、谢恩、贺折用黄纸。奏事折用白纸封套,请安折用黄封套。封面用黄纸黄绫均可,小心白绫面,那是丧事用的。。
奏折先放进封套,再放进折匣。匣外有铜锁,锁上用盖有“御押”的黄纸封口。奏折匣的钥匙是通用的,因为有钥匙丢失互相借用的例子。
折匣都是成对的,多数是四个。最少的两个,最多的八个。看你和皇帝的亲密程度了。
对应奏折的不是公文,而是微信。
不严谨,随意,但很亲密。
只是皇上的微信不是谁都能加,一般情况下二品以上官员才能加,叫做:专折奏事。低于这个品级的,只能先发给“御定转折大臣”,再由他转发给皇帝。
坏了,光看其它答案,被带偏了,问题是【会怎么回复?】,答案很简单:看朱批呗。
请安折,回二字或三字:朕安,或朕躬安
简单琐碎的奏事折,回三个字:知道了
~~~夜间更新~~~
居然过800赞了,必须认真更一下。
首先要坦白一个事实,我答题时并不了解这个问题的源头,就自说自话地答了,其实和大家的关注点很不一样。但结果居然被知友们认可,诚惶诚恐。
上网查到问题的源头,按大家关注的热点再补充一下。
细看有几分吃惊:这位台湾网友,很可能是此道中人,之所以故意曲解,大概是为了娱乐大众,无可厚非。
单看他在数据库里选择搜索的这三个人,至少是奏折的深度爱好者。
1-赵弘燮
网上都能查到他是直隶巡抚,后加总督衔。
——他还有一个身份:康熙年间奏折数量总冠军,汉文折794折。
几乎比汉文折第二名李煦429折多一倍。比满文折数量第一的皇三子允祉473折也多三百折以上。
至于他为什么在康熙56年频繁提供直隶各地雨情,那是事出有因。在去年他刚犯了罪,企图瞒报直隶的大水,最后直到纸里包不住火才坦白,被大加申斥。为了显示自己改过自新,他才过于频繁地奏报各州县雨情。
2-满保
网上都能查到他是福建巡抚,后进闽浙总督。
——他还有一个身份:雍正朝奏折中获得朱批字数总冠军。
雍正的朱批里亲口说给他的朱批有数十万字!(后来的刊本里把这条朱批改为“数万言”)
台湾省学者特别关注他,因为台湾归他管。满保奏折与台湾省历史关系极大。
满文学者关注他,因为他的奏折基本是满文的。
他送芒果,也是事出有因。台湾一直各种大小乱子,满保终于大体理顺了。献果是向皇帝表功:我把台湾治理好了。——但是献果后不久,被打脸,朱一贵造反了。
满保送芒果还有一层意思,他试图用芒果打动康熙的胃(因为皇帝没心),这次失败了。
但几年后,他成功地用荔枝打动了雍正的胃。
雍正的朱批:“朕甚是喜好吃荔枝,圣祖皇考先前亦知情,虽然如此,仅是水果而已,并非饭茶,不能充饥,虽可解馋,实与尔等费力。”——雍正的哈喇子都流到奏折上了。
3-孙文成
网上都能查到他是杭州织造。
——他还有一个身份,写奏折学满文标兵。
被劫至台湾的故宫文献中,康雍年间的满文奏折总数一千六百多件,但孙文成一个人就占了二百多件。
他满文很好?不是,他的满文并不高明。但康熙是个好老师,时而用朱笔帮孙文成修改语法错误,并加上语文作业式的评语。——在今天成为珍贵满文语法的历史资料。
雍正即位后,他不再敢交满文作业了,老老实实地用汉文写奏折。
他也是台湾省学者所关注的。台湾省的庄吉发有《孙文成奏折》译注,但少量字句好像有误译,读不通。
雍正五年给他的最后一条朱批有点儿意思,一年后孙被革职。
“少不据实,你领罪不起,朕不比皇考自幼做皇帝的,不可忘记四十年的雍亲王。”
~~~~~~
章其琢: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章其琢:在古代偏远山区会不会有的人连皇帝换了都不知道的情况?
章其琢:中国有没有从别的国家的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重要的我们没记载的历史?
高洋在金銮殿上设有一口锅和一把锯,每逢喝醉了酒,必须杀人才能快乐。而他从早到晚都在喝醉,所以他必须从早到晚不停地杀人。宫女宦官和亲信每天都有人惨死在他的盛怒之下。最后遂由司法部门把判决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宫,供高洋杀人时之用,后来杀得太多,死囚不够供应,就把拘留所里正在审讯中的被告充数,称为“供御囚”。不但送到皇宫,即令高洋出巡时,供御囚也跟着高洋的屁股后,只要三个月不死,即作为无罪释放。当高洋幼年时,宰相高隆之对他曾经不太礼貌,他记起前恨,下令把高隆之杀掉。忽然更恨起来,把高隆之二十多个儿子唤到马前,马鞭在马鞍上轻轻一扣,卫士群刀齐下,人头同时落地。 高洋的侄女乐安公主(高澄之女)嫁给了尚书右仆射崔暹的儿子。一次公主回宫,高洋问及公主的生活,公主回答说:“一家人都极尊重我,只有婆婆不怎么喜欢我。”恰好当时崔暹因病去世,高洋直接跑到崔暹家中,问崔暹的妻子李氏是否想念故去的丈夫。李氏回答说:“结发夫妻,哪会不想念呢。”高洋听了之后,默不作声地抽出佩刀,说:“既然想念,何不一起去陪他?”说完便一刀砍下李氏的头,扔到墙外。高洋非常宠爱一位歌妓出身的薛贵嫔,又跟她的姊姊私通。有一天,到她姊姊家吃酒,姊姊仗着高洋的宠爱,求高洋让她的父亲当上司徒,高洋大怒,说:“司徒是朝中的重要官职,哪是你想求便能求到的?”说完便亲自动手用锯子将她锯死。之后,高洋又怀疑薛氏跟高岳之前不清白,便用毒酒毒死了高岳,接着又砍下薛氏的头,把血淋淋的人头藏到怀里参加宴会,在宴会高潮时掏出来抛到桌子上,全席大惊失色。高洋又把她的尸体肢解,用腿骨做一个琵琶,一面弹一面唱:“佳人难再得。”出葬时,高洋跟随在后面,蓬头垢面,大声哭号。 高洋的女人,只有一个没有受到他的欺侮,那就是皇后李氏。李氏是汉人,才色俱美,高洋为太原公时娶她为妻,当上皇帝后立她为皇后,高洋对后妃虽喜怒无常,厌烦了就杀掉,但对李氏却以礼相待;至于对李氏的母亲和姐姐,他就另眼相看了。一次酒后,高洋闯进岳母家中,见岳母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发起无名之火。他从随从手里拿过弓箭,一箭射中岳母的脸,并对流血如注的岳母说:“我打过母后,还没有打过你,这不公平,我还要打你一顿才好。”于是又命令手下抽了岳母一百马鞭才罢休。 李皇后的姐姐是魏亲王元昂的妻子,长得美艳。高洋对她垂涎,于是借口到元昂家饮酒,酒后装疯,同李姐调情。元昂和李姐不受辱,面呈不快之色,高洋虽怒火中烧,却无从下手。为了得到李姐,高洋想将她纳入宫中当三昭仪,但又怕她留恋丈夫,便心生一计,找个借口,召元昂进宫,用乱箭射死。李姐设置灵堂,祭奠元昂,高洋假装前往祭祀。就在元昂灵前把李姐奸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