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佛说说凡夫即非凡夫,想要了解佛说说凡夫即非凡夫的相关说说,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佛说说凡夫即非凡夫的qq空间说说,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佛说说凡夫即非凡夫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佛说说凡夫即非凡夫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释
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实际也是对我们大家说:“如果有人用宇宙中所有像喜马拉雅山那样大的金银财宝,布施给六道众生,那么所得福报一定很大。
但是,如果有人能够体悟、体证《金刚经》,并能够把自己得道成佛走过的解脱之路,详细的向众生进行解说,那么这样的人比前面用诸须弥山金银财宝布施的人,所得到的福德大得多。简直是无法用数字进行比喻呀!”
这是佛陀再次强调究竟解脱、证得阿罗汉的重要性。真正的得道、成佛之后的法布施,与还没有究竟解脱层面的人天善法的财布施,那是有天壤之别呀!但是,这里绝对没有否定一般财布施的意思,当我们还没有接触解脱道的时候,能做一般财布施也是培养善根、福德的有效途径。
一旦我们的修行体悟逐渐提升上来,当能够证得初果入圣者之流的时候,就要逐渐放下对财布施的执着,也就是要放下对人天福报的贪爱粘着,才能最终来到无我、无为的解脱自在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注释
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实际也是对我们大家说:“你们不要说我佛陀有这样的想法、念头,就是说我佛陀是在普度众生,请你们不要有这样的念想!为什么这样说呢?
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众生需要我佛陀来度,也没有一个众生是我佛陀度化的。如果我佛陀内心有一丝度化众生的念想,那么我佛陀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是佛陀对度化众生的原则进行现身说法,以他自己亲身的体证告诫我们,你要真正做到离开四相,才能三轮体空的去度化众生。否则的话那都不是佛陀所说的高标准度化众生,而是一些世间的慈善,或是人天善法罢了。
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这个问题,这里的如来分别代表“有我、凡夫”。也就是说佛陀所体证的有我、凡夫,与一般人用头脑理解、推理、想象的有我、凡夫,是有很大差异的,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佛陀体证了无常、无我,超越一切二元对立,而一般人却没有体证无常、无我,没有超越二元对。立这都需要我们慢慢地去逐步体证!
佛qq说说凡夫即非凡夫
佛是所有法界众生中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
你这个问法好像有点问题。
《金刚经》云:是名凡夫,即非凡夫。
这句话出自佛经《金钢经》,直接理解的意义是:平凡人,如来(佛)说是并不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叫做平凡人的名称。
就是说不要被名称所限,万物皆有佛性。
既已成佛,处处皆佛。如果认佛为相,那么终究无法破相成佛。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不取于相、非相、非非相,方显自在。种种形相好,终究难涅槃。
十法界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后四界才能称之为佛...........如有帮助,谢谢采纳....
黄叶止啼。
“佛说XX,即非XX,是名XX”这个句式,反映的是佛虽然是在用凡夫的语言给凡夫说法,但说者与听者于所说之法,“染着”程度完全不同。
所以这个问题,部分的牵扯到诸佛是如何看待凡夫的语言的。
在佛经中,佛称凡夫的语言为“言说妄想”。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有云:
“大王!凡有言说,名为世谛,此非真实;若无世谛,第一义谛则不可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世谛、不违第一义谛,即通达之。”
此句经文开门见山即强调,所有的言说,都非真实,所以我们称为世俗谛。
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世俗谛这些言说,“第一义谛则不可说”。没有世俗谛这个虚妄言说,“第一义谛”就会寂灭无言。
所以对于身处妄想之中的众生有情来说,言说妄想、佛法,思维佛法之“法想”,是唯一的沟通管道,是唯一的沟通方式,也可以说,是唯一出路。虽然这个出路本身并不是如来智慧境界。
也即是,妄想熄灭,即第一义,但要想众生有情妄想熄灭,你要拿众生有情的妄想去灭他们的妄想。
也即是,要以妄想灭妄想,以妄想除妄想。
所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要“通达世谛”,要通言说妄想,通佛法,通法想,同时还要“不违第一义谛”,也即是,同时这些大菩萨还要于第一义究竟处了彻,这样才算“通达之”。
也即是,首先你自己要诸妄想除尽,于第一义究竟处了彻,同时还要清楚身处妄想之中的众生有情他们是处于什么样的妄想状态中,他们用什么样的妄想言说交流,你要能用他们听的懂的语言把他们从妄想中引领出来。
关于佛是怎么谈凡夫的言说妄想的,我们再来看一段《楞伽经》的经文。
《楞伽经》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龈齿。和合出音声。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解:
我们来逐句解释这段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
这句是大慧菩萨启请世尊,进一步开示言说妄想的境界以及言说妄想产生的因缘。
接着看下句。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龈齿。和合出音声。”
这句就是佛答复大慧,说从外缘表面来看,是“头胸喉鼻。唇舌龈齿。和合出音声。”
看下句。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
在这一句大慧继续问佛,他说,世尊,不同的言说,到底是异还是不异呢?这里这个“异”是“异类”的“异”。佛就回答大慧,言说妄想,不同也不异。
看下一句佛解释为什么这么说。
“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这句是解释,为什么说言说妄想不同也不异呢?因为因于言说妄想,凡夫心里可以生起种种事物之联想。
“若言说妄想异者”,也即如果说言说妄想异,“妄想不应是因”,也即那妄想就不应该是言说的因。也即是,言说起于妄想,如果说一切言说最后都归于妄想,那不同的言说所言及的事物不能说有什么真实意义上的不同。比如,“桌子”所指的那个桌子,和“板凳”所指的那个板凳,并没有什么真实意义上的不同,因为无论是“桌子”还是“板凳”,都没有真实之“自性”,它们各自可作“自他区别”之“自性”都是妄想出来的。
“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这句是说,如果直接说不同的言说完全没有任何不同的话,这样说也不对。因为如果不同的言说完全就是“不异”的话,那不同的言说就不应该产生不同的联想,也即,不同的言说就不应该能显示不同的意思,也即,这样就应该会“语不显义”。
“而有显示”,也即,实际的情况是,处于妄想之中而不自知的众生,读到不同的言说确实会联想到不同的事物,也即,对他们来说,不同的言说确实能显示不同的意义。
“是故非异非不异。”
这句是说,我们讨论事物下结论时,既要考虑究竟真实的层面,又要考虑处于妄想之中而不自知的凡夫于妄想中所知所想的层面。也即,既要考虑第一义谛层面,又要考虑世谛层面。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言说妄想”“异”,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说“言说妄想”“不异”,因为第一义谛层面和世谛层面结论是不一样的。
在第一义谛层面,言说妄想就没有什么“异”,因为不同的言说妄想所产生的不同的关联妄想,那些事物,都没有各各自持之自性。
而在世谛层面,不同的言说妄想,确实,又能产生不同的意思,在妄想中众生那里,确实能引起不同的联想。
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言说妄想异,也不能简单的说言说妄想不异。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同一个事物,从第一义谛层面来观察,和从世谛层面来观察,它所得到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它所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回到“佛说XX,即非XX,是名XX”这个句式本身。
比如金刚经第八品这句:
“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也即是,所谓的佛法,从第一义谛层面来说,既然无“我人众生寿者”,自然无佛法可供我生“法想”,所以说“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
可是从世谛的角度来说,也即,从处于妄想之中而不自知的凡夫于妄想中所知所想的角度来说,确实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而且这些凡夫也不觉得这四种“想”是妄想。
所以,处于这四“想”妄想之中的凡夫,听闻佛法后确实能生“法想”,这个“法想”确实能引领他们如法而行,摆脱妄想。
所以从世谛的角度来说,佛法的功用又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佛说法为了语言上尽可能圆满,为了既照顾到第一义谛,又照顾到世谛,所以佛就说:
“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第一个“非佛法”,是从第一义谛来说,是从诸佛如来的智慧来说。因为凡夫的语言以诸佛的智慧来说是“言说妄想”,“此非真实”。
所以诸佛所说佛法虽然是以凡夫的“言说妄想”为载体,但诸佛如来说法时自己并不入凡夫之“言说妄想”。
第二个“是名佛法”,是从世谛来说,是从处于妄想之中而不自知的凡夫于妄想中所知所想的角度来说。
所以这里面,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
所以《金刚经》中“所言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这个固定句式,就是为了表达同一个问题,以第一义谛看是什么样子,而以世谛看又是什么样子。也即,同一个问题,从诸佛如来的智慧看是什么样子,而从处于妄想之中而不自知的凡夫于妄想中所知所想的角度看又是什么样子。
黄叶止啼,说戏者不入戏。
本回答摘录自音频专辑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蜻蜓FM
https://m.qingting.fm/vchannels/305269/
凡夫是一个人,别人说他/她/它不是凡夫,其实他/她/它就是凡夫。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要修行才能成佛
本来就没有佛
不知道您这个理论是哪里来的。请问凡夫能去十法界吗?最多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而已啊。
一个平凡的人,来了就说自己是不平凡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