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了解一些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的时候,豆豆语录网已经为您备好了这些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的内容,等待您的翻阅,相信这些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的相关信息会是您正想要阅读的qq空间说说。
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
看你是不是直接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如果只是启发 思考,正文中不需要,文末依旧需要
qq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
有些语文老师看到学生的论述文在框架结构、思维角度、开头结尾和论证手法等方面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就会非常警惕地指出“这明显就是套路”,似乎“套路”是个很可怕、必须高度戒备的坏东西。
这种对套路的排斥、恐惧心理,可能来自于八股文。八股起承转合的套路,大抵定型于明朝成化年间,兰溪先贤章懋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徒孙陆可教更是专门写作出版有八股文的辅导教材。大才子李渔也是八股文的高手,他之所以成为金华状元和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就跟他的写作套路有关。李渔特别重视结尾,“终卷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流连,若难遽别”。在金华的童子试中,他因此得到了主考官极大的赏识。
八股这个套路,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沿用长达五百年,得到那么多精英人士的认可,客观上也选拔出了很多优秀人才,肯定有其合理性。但是沿用五百年一直没有变化,套路越来越深,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僵化,确实也是一件可怕的事。
在我看来,套路肯定要有。比如论述文在总体上肯定应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来布局。看到过不少文章,有些甚至是高分文章,第二段刚开始论证就已经是在结合实际论述怎么办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文章的目的往往在于就生活现状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部分内容确实很重要,但毫无疑问怎么办应该是在分析清楚问题之后的举措结论,而不是展开分析之前的论证理由。
比如论证过程中总要有一些手法,在归纳、演绎、例证、引证、比喻、对比这些基本论证手法中作一个选择组合。而有些同学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要么通篇是泛泛而谈,要么通篇是例子推动,全文没有一处引用的文章为数着实不少。
所以,基本的套路恰恰是论述文训练有素的表现,完全没有套路恰恰是论述文教学缺位的恶果。陈建新教授说了,高考回归论述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培养思辨能力,思维范式、论证方法等方面的规范训练,自然是应有之义,甚至是重中之重。如果回归论述文并不能唤起对论述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重视、研究和落地,论述文教学还是处在原始野生状态,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仅写论述文,做很多事也都需要套路。就说文化创意吧,这是最强调创造性的工作了,但是那些优秀的文化创意工作者,都接受过十分系统的套路训练,都是在学习消化模仿基础上的再创造。再说城市规划和项目审批,城市规划肯定是先总规、二控规、三详规,项目审批,肯定要有立项、可研、论证等程序。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正是因为我们在思维方式和办事程序上有相似的套路。
为文为人不能没有套路,当然套路也不能太深。套路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绝不能取代内容。李渔论述文的套路,得到了基层主考官的青睐,可是到了省一级的乡试,这个套路就不管用了。我觉得,在和孩子们探讨论述文的写作技巧时,要教给孩子们套路,但这些套路不能太过死板,要给孩子们留出了巨大的发挥余地。比如应该明确要求孩子们注意针对原材料的相关分析,也要注重个人角度的分析,就像家长要求孩子长大了找对象时考虑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这实在是并不为过的。
同时,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会套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破套路,只有学会套路,才有资格打破套路。管仲其实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因为他那个时候,正处于封建制度向专制制度的转型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基本制度根本没有建立,根本没有改革创新的对象,所以管仲只能说是制度的奠基者。孩子们也是一样,等到对论述文的写作规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懂得了结构思路、分析论证等方面的基本技巧,随心所欲写去,能够不乱套路、不失章法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们大胆变化,积极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