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语录网提供户外游玩的说说精选内容!是不是最近刚好要想要了解或者阅读一些户外游玩的说说的相关说说呢?在户外游玩的说说这个说说专题里面,可能会有你需要的相关qq空间说说!
户外游玩的说说
有不少粉丝问我这几年户外探险有没有遭遇过什么灵异事件,在此,我可以肯定答复你,肯定有!至于遇到了哪些怪事,我也零零星星发表过几次,但大部分至今都没公布,尤其是在缅北丛林探险的经历,颠覆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可能好多粉丝不知道,我五年的户外生涯,前三年一直玩的都是比较虐的户外生存探险,近两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徒步旅行,前三年积累的户外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常一个人“独狼式”的户外探险,一个人深山扎营,一进山都是十天半月才出来。这几年传统的户外路线我已很少走了,走的最多的是比较虐的野线和无人区,要说比较诡异的经历有三次,一次是封门村探险夜宿半山腰残破老屋,事后才发觉住进了鬼屋;一次是山洪暴发被困太行山腹地16天,遭遇的怪事;最后一个是最困扰我的,那就是缅北原始丛林探险的经历,夜晚在丛林扎营,遭遇了“灵性森林”,然后在大裂谷地带遭遇了“类人型”地底生物,接着是偶然间误入一处洞穴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这些经历我曾写过,感兴趣的可以往前翻看下,这里就不重复说了。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世界充满太多未知,有许多眼睛所看不见的,而看不见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我之所以常一个人户外探险,露宿荒村和丛林,很大程度上因为我有一定的户外经验,还有就是户外生涯锤炼出的定力,不会因环境恶劣而惊慌失措,也不会一个人荒山扎营疑神疑鬼担惊受怕,我不鼓励驴友们模仿,因为户外探险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尤其是新手,千万不要一个人独闯深山,尤其是走长线,走野线,且不说会不会遭遇野兽,光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能将人耗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你看看每年新闻上那些被困绝境出不来的所谓驴友就知道了。
有时户外探险,还要“注意”一些事项的,尤其是夜宿荒村,那些残破无人的老屋最好不要住,身体虚弱的人不建议去,意志力不坚定的也不要去,因为人类天生黑怕黑暗,恐惧会传染,一旦陷入恐惧的状态,会歇斯底里地疯狂,甚至会神经兮兮!我一般户外探险,尤其是夜宿荒村回来后,一般不会直接回家,也不会去朋友家,哪怕是到酒店或者网吧呆一晚!以上建议不要问我为什么,照做就行了。有什么户外旅行探险的疑问,可以私信或留言,感谢关注徒步全球!
户外游玩的qq说说
夏天到啦~防晒又成了仙女们的必买好物,不过户外防晒的选择标准和室内防晒可有大不同,今天迷死氧来讲讲「户外防晒」。
说到明星里的防晒狂人,估计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娜扎,花少里据说带了十几只防晒,还被很多网友diss说有点过于夸张了吧。
但迷死氧后来发现这么用功的明星还有,比如同样白到发光的宋轶,放几张三爷觉得比较能体现真实肤色的图吧。
而是真实的白到脚面的那种,这张是2016年的图了,那会还没有这么流行“大幅增白”的滤镜。
宋轶自曝说感觉自己每年都有黑一点(完全没看出来),曾经旅行几天就黑了好几度,所以现在对防晒格外重视,重视到...夏天要用掉20-30瓶防晒喷雾。
拍外景的话,更是可以两天干掉一瓶防晒霜(计算防晒霜用量更实在,毕竟防晒喷雾里面很大一部分容量是气体助推剂)。
这严防死守的程度,也得说是望尘莫及了。
之前其实我们写过很多次防晒推荐了,但是往期在种草时,因为使用场景一般都建立在日常通勤或者短期户外的情况,所以通常推荐时防晒的使用感都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户外防晒和日常通勤防晒的选择标准上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
大多数人假期出去玩都是户外长时间游玩居多,就说现在吧,四、五月份了,虽然还没有到三伏天每日暴晒那样,但对于大多数地区,紫外线强度也已经是爬升阶段的中期了。
现在旅游出去裸晒,或者用日常通勤防晒防护的话,大概率回来都得哭着找美白产品了,所以今天不如就来简单说说户外防晒的事儿,顺便来一波种草吧!(用心推荐!不营销!!!)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通勤防晒和户外防晒的区别的话,通勤防晒的重心在于使用感;而户外防晒迷死氧可以这么说,防护力是绝对指标,使用感比重就是完全弱化,碰到极端情况的户外,使用感可以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关于“防护力”
防护力方面,大家买防晒都没有精密的检测仪器,肯定也没办法详细知道数据,但光看商家po出的信息,我们还是可以有个大致判断的。
看标识
最最基础的肯定就是看标识啦,SPF是反应急性晒伤的指标,计算看得也是晒伤表现出的红斑,所以和主要导致晒伤的UVB关系更大。
迷死氧之前讲过UVB是几乎可以完全被窗户过滤掉的,坐办公室的人对于SPF的数值可以要求不那么高,但是户外就不同了,暴晒的话,SPF数值还是挑选能高就高的吧,SPF50起步。
PA值是反应防晒对UVA的防护力的,非常在意的晒老问题就跟PA值关系更大了,UVA防护给力才能说是一个平均线以上的防晒,户外起步也得是PA++++吧,但迷死氧更推荐直接标识「广谱防晒」的。
欧系认准UVA+〇,
美系认准「broadspectrum」。
看防晒剂组成
没有一种防晒剂是全能的(至少目前还没发现),对于可达皮肤且造成伤害的290nm—400nm紫外线,每一种防晒剂都是只能防护某一段的波长。
如下图,纵坐标值越大代表吸收率越好,这里面有20+个防晒剂,几乎覆盖了我们全部可用的防晒剂,可以看见其中没有哪一个防晒能做到一直都是高吸收率吧。
所以防晒要想做到全面防护,必备条件之一是需要几种对紫外线防护覆盖波段不同的防晒剂组合作用。
每种防晒剂都有自己的吸收峰,在那个峰值附近的一定范围是这种防晒剂的“有效波段”。
比如第一行的ZnO,防护波段在290nm—370nm左右(覆盖很广了,但是结合上面那图一起看,在哪一段防护力都不高);第六行的阿伏苯宗,防护波段在320nm—400nm,非常强悍的UVA防晒剂。
由于户外暴晒可以说是在紫外线下全面炙烤,所以对于全面防护的要求更是必须。
前面也说了,欧系和美系都有明确的广谱防晒标识,但是国内和日本却没有相关的规定,判断只能自己粗略估计,所以三爷建议看防晒剂组成的时候,自己画个下图这样类似的甘特图,看看有没有较全面的覆盖。
p.s.简单粗暴一点就是选欧系、美系有标识的多省事!
看浓度
浓度也是防护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再强悍的防晒剂,就加0.1%还能有啥用?!所以添加浓度也必须够。有些品牌在外包装上会把添加浓度直接亮出来,非常明了。
不懂怎么叫添加够量的话,说个不那么科学但是比较好操作的粗暴方式:
我国有一个防晒剂限用浓度表格大噶可以找一下,把最大允许使用浓度和产品添加浓度对比一下,够量添加最起码超过限用浓度的一半吧。
但还有非常多的产品是没有标出添加浓度的,更没法判断了,资深的配方师也只能按成分表、配方和常用浓度去推测。
我们就想简单给自己挑个靠谱防晒而已,没必要那么费劲,大家就翻出成分表看看各种防晒剂的排名好了,一个合格靠谱的防晒,防晒剂虽然有高有低,但大体都会在配方排名的前部,1-20名内吧。
p.s.还可以参考一下肤感,化学防晒剂多油溶,物理防晒剂多粉体多泛白,要是一个防晒产品肤感贼轻薄贼水,那大概率防晒力度都不咋样。
简单粗暴选择法
以上都不想听!也不想算的!按这三个标准选:
①优选欧系防晒,其次美系防晒;暴晒、并且仅用一个防晒产品的话,不太建议用日系的,但是可用来叠擦。
不建议用是以为日本测防晒的标准比较水,有虚高的问题;可叠擦是因为肤感好,在欧系糊了2-3层后脸上已经完全是浆糊了,日系的好肤感这时候更容易坚持下去。
②选择欧系、美系这种标识清晰的,直接挑个有广谱防晒标识的、高指数的,什么防晒剂组成、添加浓度通通不用看。
③挑熟悉的、口碑好的品牌和产品,比如认准理肤泉、露得清、依泉这些主打高防护的,安耐晒口碑也很好,应付一般的户外运动没问题,但如果是极端的海边、雪地等环境,还是稍弱于欧系理肤泉这样的防护力“顶级线”。
既然说到了安耐晒,再多说两句,迷死氧看安耐晒的最大优势在于黑科技的遇水则强技术,在防水方面比欧系那几个更强,所以下水或出汗情况下又很有吸引力。
所以给真的极端环境的人建议,理肤泉大哥大叠擦安耐晒/艳阳夏,防护力和防水力都有了,再加上及时的补涂,绝对是白着去白着回来。最后的最后,再说几个迷死氧自用的户外防晒和补涂产品吧。
第一步,面部和脖子防晒会用理肤泉大哥大打底,广谱防晒,高倍数,防晒力换算相当于PA++++++这么多吧,还有不错的防水力。如果是一般的户外环境,仅大哥大已经足够。
第二步,面部和脖子叠擦资生堂蓝胖子,追求高防水抗汗能力。蓝胖子质感算高倍数里好接受的,挥发快、成膜快、没有太明显的油膜感。后续补涂频率,3小时补一次蓝胖子。
第三步,身体防晒用贝德玛皙妍倍护防晒乳,高倍数,乳液质地,算是比较好推开且干爽得较快的,有一定的防水力,而且平价大碗糊身上不心疼,规格还有100ml、200ml、400ml多种。
(官方设定是喷雾,别信,就是把乳液用按压瓶挤出来的那种程度,必须用手涂抹开)
第四步,薇姿优护清透防晒喷雾用来补涂,一般2-3小时补涂一次。比较难得的无酒精型防晒喷雾,不太喜欢那种凉飕飕的,所以更中意薇姿这款,防护力ok,也有一定防水力。
常用的大概就是这几款了,最后再回答一个很多人都想问的,这么左一层右一层的会不会容易长痘?肯定会的,但是和晒伤晒老相比,爆几颗痘痘算是损失比较小的啦~要是担心自己会大爆痘的,硬防晒省钱又省事。
神仙也说不清,找老鸟带几次就知道了。
去专门的运动品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