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正想要阅读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刘邦,想要了解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刘邦的相关说说,豆豆语录网精心整理了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刘邦的qq空间说说,供大家参考阅读,那么,下面这些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刘邦内容,如希望是您喜欢的。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刘邦
结合两则材料qq说说刘邦
材料呢?追问:太多了追问:我打不过来追答:可以拍照
按照惯例,先极简单的回撸一下刘邦的一生。要说评价他,这个是不敢说的,只能是略略管中窥豹罢了:
刘邦生命中的贵人,是项羽。
这个事得从刘邦开始起兵反秦说起。那年他已经四十八岁了,这个年纪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奋斗的年纪了。但阴错阳差的,他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部队倒是拉起来了,无奈大家几乎都是沛县的混混,打架在行,打仗却谁都不会。一段时间过去后,死的弟兄越来越多,手上的地盘却越来越少。
刘邦寻思着这样可不行,得找棵大树靠着才行。打听了一下,便投奔了附近最大的起义军首领:项梁。在这里,他收获了结义兄弟,项梁的侄子项羽。
项羽可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刘邦傍上了项羽以后,人生便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地盘,自己混了小半年,差点连根据地都丢了。自从有了项家弟弟以后,就再也没发生过这种事,反倒是跟着项家弟弟横扫南北,所向披靡。
当时天下骚乱,义军纷起,大秦王朝焦头烂额,只能靠章邯到处灭火。章邯带着的,毕竟是大秦帝国的正规军,而大部分的义军从头领到士卒,其实都是泥腿子,当然打不过章邯。所以听到章邯的消息,简直是闻风丧胆。
那么,当所向披靡碰到闻风丧胆,会怎么样?答案是,所向披靡胜。过去义军打不过的章邯,现在被项羽揍得满地找牙。不仅如此,项羽还异常执着的满世界追着章邯打。章邯心里一定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项羽这么帮反秦义军们出头,大伙儿心里都乐开了花,于是趁机哄抢地盘,有时候抢的过分了,相互之间还会火并。项羽也不搭理他们,继续一心一意地追着章邯揍。项羽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缺心眼,而是他和秦人确有深仇。项羽的爷爷项燕,当年是楚国大将,就死于秦人之手。有这么个背景在,项羽当然是铁了心的要杀秦人,而且目标单一:杀光!所以他才懒得搭理别人争名夺利的破事儿。
“德不孤必有邻”,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哥哥刘邦就一直跟着他,两人着实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日子。
两个人出现分歧,是从入主关中这件事上开始的。
随着项羽的残忍程度越来越过分,自己阵营里的人也都看不下去了。当时,首倡起义的陈胜已死,义军这边名义上的共主是楚怀王。楚怀王和大伙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谁先打下关中,就把谁封在那里当王。
图中正红色区域即为关中诸郡(图片来源于网络,稍作标注,仅为表意用)说是这么说,但谁都不愿意去。有了章邯的教训,大家已经充分意识到秦人不是吃素的,跟他们这群杂牌军比起来,那可都是武装到牙齿的职业军人。关中是秦人的根本,那里的秦军精锐只会更多。因此大家嘴上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上却都忙着在关东抢地盘。
所以,真正会去关中的,只有两个人:项羽和刘邦。
楚怀王内心是倾向于让刘邦去的,因为怕项羽去了杀得人太多。那项羽干嘛呢?你不是能打么?你去找秦军主力决战吧!刘邦,你一路向西,就这么定了!
刘邦于是屁颠屁颠地就去了。活了近五十年了,他之前当过最大的官就是泗水亭长——一个不发工资的村干部。现在可是封王哎!去,当然要去!
而项羽呢,也无所谓,反正他是来报仇的。哦对,这时候他的仇又多了一层:章邯打不过项羽,找机会一仗直接把项梁给弄死了。
秦二世三年,击败项梁后,章邯北渡黄河,进击赵国,大胜,将赵王歇困在了巨鹿。赵王歇急遣使者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驰救赵。
结果部队走到安阳,宋义不走了,一下子待了四十六天。四十六天之后,项羽忍无可忍,直接杀了拖延症晚期患者宋义,自己带着人去救赵国。
到达巨鹿后,他发现眼前的场景格外奇怪:拖了这么久,他肯定是来晚了,但赵王从别处搬来的救兵也都是到了的。然而,大家到是归到了,却都只是扎好营寨,看着秦兵围攻巨鹿,没有丝毫举动,并且集体发明了一个成语:作壁上观。
项羽本来也没指望这群大爷们,就自己带着兵去救巨鹿。过河后,他直接把所有的船都烧了,把锅都砸了,只带着三天的干粮,以示不成功绝不回头之意。果然,楚兵人人呼声震天,以一当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典故就出在这里。
这一战以项羽胜利而告终,他全歼了秦军主力,是反秦战争的转折。因此一战,也奠定了他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
那这时候,项羽的刘老哥在哪里?
刘老哥在西进的路上。托项羽的福,秦军主力都在巨鹿,刘邦一路上攻城略地,虽然也艰苦万分,但还好,并没有遭遇什么大规模的战斗。所以付出很多,回报也很大,他果然率先攻入了长安,俘虏了秦王子婴。
真的是做梦也要笑醒。曾经的乡干部刘邦打量着巍峨的阿房宫,盯着秦宫里那些个美貌如仙的妃嫔宫女,哈喇子一地一地的流。
刘邦这边倒是开心快乐了,项羽在那边生气了:脏活累活我干,享乐好处你占,这特么就是结义兄弟?项羽越想越气不打一处来,带着兵就奔着关中来了。
到了关中门户函谷关下,刘邦竟然还派人守着,不放他过去!项羽怒火中烧,噼里啪啦一通打,直接把函谷关给打了下来。
这时候,已经被美女美酒冲昏头脑的刘邦才慌了,自己有多大能耐,自己兄弟有多大能耐,他心里门儿清啊!兄弟生气了,赶忙赔礼道歉啊,于是有了大名鼎鼎的鸿门宴。
总算是心思灵活,加之手下得力,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项羽才一时心软,没杀刘邦。但从此,兄弟之间也就生分了,再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了。
脸皮撕破了,以前说的话就不算了。项羽这时已经完全抛开了楚怀王,自己来宰割天下。他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己则自称西楚霸王。刘邦呢?梦寐以求的关中王没戏了,被封为汉王。
刘邦极度不满,但形势如此,不得不低头,只得乖乖地回封地。此时,项羽对他已经有了深深的忌惮:在把他封到汉中以后,又把秦国的故地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三个秦朝的降将(包括章邯)为王,目的就是为了防备刘邦出关中。(插播一下:我们常听陕西、关中地区自称为三秦大地,即源于此。)
图上红、蓝、绿三处即为三秦,刘邦封地则为黄色部分,可见其出关中的明路,已被堵死(图片来源于网络,稍作标注,仅为表意用)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用成语故事来直接概括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楚河汉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在经过四年的征战之后,汉王刘邦终于剪灭了他的最大竞争对手、曾经的结义兄弟项羽,于汉五年正月(西元前202年)即皇帝位。
刘邦前半段的故事,到这里就说完了。然后,我们开始进行总结吧:为什么最终刘邦能夺取天下?难道就因为他是个流氓?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他的各种奇闻异事,但真的静下心来梳理过他的成功之路么?
回顾刘邦的反秦之路,你会发现,整个秦汉之际,真正在抗秦的,只有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其他所谓的义军也好,六国后人也好,无一不是在忙着抢地盘。这些人出身比刘邦好,名望比刘邦高,地盘比刘邦大,但是在刘邦忙着东征西进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躲在项羽身后过安逸日子。
一直到了项羽分封诸侯王的时候,大家才突然发现,他们在项羽那里,只是任由宰割的对象。而项羽真正忌惮的,却是刘邦。
始终都在实实在在抗秦的刘邦,一路上的收获,远非一点点的地盘那么简单。 西进时路过陈留,他收获了儒生郦食其,此人单是以三寸不烂之舌,就帮刘邦收获了城池无数。攻入咸阳以后,萧何第一时间收集秦朝的图书文献。后来楚汉相争,刘邦对比项羽,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知道天下形胜之地、户口多寡。在咸阳,刘邦还有另一个更大的收获:他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拢住了人心。从此他与项羽争夺天下,士兵大多是关中子弟。等他被项羽驱赶,南下汉中的时候,原本不是他的手下,但还愿意跟着他走的,有一万多人,这其中就包括原本是项羽部下的韩信和陈平。……或许刘邦原本并没有想到这么多,但一路走来,他确实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巨大的外部资源。而原本跟着他的家乡兄弟,也在战争中受到了洗礼。以曹参为例。曹参出身沛县看守所所长,但到汉初定功时,其功劳已经如下: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那些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窝里乱斗、遇到大好处却因为怕吃苦受损而不敢出面的诸侯们,他们麾下有这种功劳显著的战将么?当然没有,他们从开始到灭亡,都没有碰到过这么多的敌人。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刘邦身上的那些优良品质,顺便打击和埋汰一下那些号称精通业务而且无比勤奋的领导,让刘邦分分钟教你怎么做一个好老板。
先上一段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资治通鉴 · 卷十一 · 汉纪三》刘邦的这段话特别有名,“汉初三杰”的名号,也是由此叫响的。现代的人,对这段话的理解有点隔阂,但不要紧,我们换一种语境来翻译一下:
在制定公司战略目标、统筹部署具体战术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在资本运营方面,能实现顺利融资,保证公司现金流充盈,而且后勤物资的保障工作也做得极为出色,这些方面我不如萧何;涉及到具体的市场开拓,核心业务能力突出,能够打垮每一个竞争对手,这个方面我和韩信差的很远。但是!这三个人,我能让他们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能力,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这里先小声说一句: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在各自领域的能力,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超一流的。刘邦的幸运,就在于他能够在同一个时空中,同时遇到三个这样的人!
然而,能把三个这样顶尖的人才都聚在麾下,这就不仅是幸运了,而是靠的刘邦的领导能力。
那么,刘邦究竟有些什么样的领导能力呢?我们一起来撸一撸,哦不,捋一捋。
听 劝历来有这么个说法:刘邦能当皇帝靠的是运气好,因为他有个特点:没主见,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这可怎么办呀?
比如郦食其,刚投奔刘邦,就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说你应该去打陈留。刘邦居然也就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然后就攻下了陈留。郦食其只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对于自己主要的谋主张良和陈平,刘邦更是事无不可,言听计从。
此外,在刘邦的《高祖本纪》里,还有许多许多像这样很有用的谏言,很多竟然都是由一些不知名、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谋士进谏的。你看看,刘邦这人,到底是有多(没)听(主)劝(见)!
哎呀,为之奈何呀~
2、不怕被打脸
你要是不怕被打脸,别人只会说你脸皮厚。但领导要是不怕被打脸,那就是好领导了。
大到企业,小到个人,决策以及行为都难免会出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一个B(boss),知道错了,不愿意放下面子承认错误,而在那条S(stupid)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又要说到鸿门宴了。
刘邦入主关中以后,有人跟他说,“距关,毋内诸侯”,把函谷关守住,不要让别的诸侯进来(看吧,刘邦是听劝吧~)。但可惜,世上的事总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项羽轻而易举地就攻破了函谷关,怒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大家伙儿明天好好吃一顿,去揍刘三儿那丫的!
这可是闯了弥天大祸了,刘邦急得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这时候,身边的谋士张良白了他两眼,质问到:你觉得你能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很羞愧,低着头说,固不如也……为之奈何?为之奈何呀!
看到领导这副低眉顺眼的样子,打脸完毕的张良觉得心情舒畅,于是一二三四五,认真给他提了几条意见。
后面的故事,我们中学学过《鸿门宴》都知道,靠着张良的这些个指点,刘邦人生中最生死攸关的一次考验最终被化为无形。——而这只是张良对刘邦的多次打脸中,最为著名的一次。
在刘邦的群臣中,喜欢直言无忌,不给老板台阶下的人,还有陈平。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征询高级将领们的意见,大家群情激昂,都表示:马上发兵揍丫的!刘邦听了什么也不说,转身问陈平意见。陈平很不客气的问,陛下您有韩信那样的精兵吗?
刘邦很不好意思:比不上。
陈平又问:拿手下的将领们有打得过韩信的吗?刘邦低下了头:木有......陈平没好气的说:您兵不如人、将不如人,还想去找茬?这分明是找打嘛!刘邦的头更低了:为之奈何……
刘邦的一生,可以说是打脸时时有,经常啪啪啪……但大家看到这里别光顾着乐,对照对照自己的领导吧:一个领导知道自己错了,能做到马上认错,知错就改,不怕在下属面前丢脸,这样的领导有几多?有几个能有这样的胸襟?
3、熟知人性
还是从鸿门宴说起。刘邦被张良打脸以后,充分明白了自己眼前的处境,而他接下来的解决办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刘邦很谦恭地讨好项伯,大拍项伯的马屁。项伯被哄得很开心,于是给他指点了迷津:我明儿给你攒个局,你可得早点来!
鸿门宴上,刘邦先用话来堵项羽的嘴,然后发现原来项羽并没有多么的恨他,是范增在使坏,还让项庄舞剑。这时候,示好项伯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项伯自己拿身子挡着刘邦呢,范增怎么也不可能把项伯给一块杀了吧。
看着项羽对自己恨意不高,刘邦借着上厕所偷偷溜了,当然,人不在礼得到,他派张良带了礼物,项羽也果然笑纳了。范增倒是不愿意要,但主要领导已经订了调子,他也没办法了。
对待项伯和项羽,刘邦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办法。项伯来报信,为的是张良,项伯欠的是张良的人情,跟你刘邦屁事不相干。所以刘邦对项伯,极尽谦恭之能事,这种时候,一定要放低身段讨好项伯。而讨好的手段,不是用钱财,是认项伯为干哥哥,然后结了个亲家。言下之意就是,咱们是一家人啦,我可就靠老哥哥你了!
送钱会怎么样?项伯肯定会勃然大怒,拂袖而去。我冒着危险来通风报信,你给我钱,那就是说我是奔着钱来的了?我缺那点钱吗?
可那项羽也不缺钱啊,他为什么送项羽一双玉璧?因为那不是钱,而是刘邦的姿态。我礼多人不怪,去你家蹭饭带个小礼物,你还要说我不是了?
而当刘邦意识到了项羽对他并没有起杀机之后,便果断地开溜了。再待下去,范增可能会找点其他的麻烦出来,而走了呢?反正项羽也不怪我,我再送他点礼,他就不好意思找我的不是了。
果然如此。为这一顿饭,刘邦花了多少心思!
刘邦的懂人心,还不止这一个事。刘邦后来拉拢项羽的得力部将英布,好不容易才骗过来,结果英布不知道是不是养尊处优的好日子过惯了,投名状没写好,第一仗就让项羽的手下给打败了,而且是大败。没办法,英布只好只身投奔刘邦。不知道是不是司马迁对刘邦有意见,《高祖本纪》里,刘邦见人,永远是坐在床榻上洗脚——之前郦食其投奔的时候就是,这次又是。(秦汉时,见客的正确姿势是跪坐,大家可以参照各类电视剧脑部一下。给人看到小腿,就已经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了。)英布当时那个后悔啊,我在六安当诸侯王当得好好的,脑子被驴踢了才被你刘邦骗过来。现在可好!项羽得罪了不说,地盘也丢了,到了你这里,还要受你这个窝囊气!英布越想越后悔,想死的心都有了。结果呢,他出来到了自己住的地方一看,我滴个乖乖!一应东西的用度规制,跟刘邦是一样一样的!司马迁在这里又发明了个成语,布“大喜过望”。这又是个什么意思呢?说到底,英布是名利场中人,他投靠刘邦,最终想要的,无非是富贵和名望。那你要这个,我刘邦就给你这个,我什么样你什么样,够意思吧?
这种做法,用在张良身上,那肯定就不行。张良要什么呢?他自己明确说过:“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张良自负计谋天下无双,学的是屠龙术,因此他需要的是一个赏识他的人。所以刘邦对他言听计从,满足了他“为帝者师”的愿望。
知人善任,不仅仅是要懂得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明白他们的诉求,然后才能做到真的让人才充分发挥优势。——这点上范增就比较悲催,他和张良诉求差不多,结果自己的老板太不靠谱,最后把自己给气死了。
4、不和下属争功
还记得刘邦关于“汉初三杰”的那段话吗?在这段话中,他大方地把“镇国家,抚百姓”的功劳给了萧何,把“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劳给了张良,把“战必胜,攻必取”的功劳给了韩信。
这并不是场面上的套话,此时的刘邦已经统一天下,他完全可以用一副“老子天命所归”的嘴脸示人。但是,他没有。而且,从回答来看,旁人也没有张口就是“在吾皇万岁的英明领导之下”这样的话,可见当时风气之开明。
你若见惯了身边那种“功则归己,过必诿人”的领导,就会深切的知道,让一个上级主动承认下属的功劳,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最后,我们来聊一下刘邦的帝业。刘邦四十八岁起兵,五十五岁即皇帝位,运气固然好,但年纪也着实大了一点。
为什么要专门提这个呢?因为在起兵之前的年岁里,刘邦一直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连个县长都当不上。难免会有筒子疑惑:不是说刘邦的领导力极其出色吗?
所以这里我们必须要多着一笔,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和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天下大乱,大秦王朝的官僚体系正常运行,那么刘邦就只能在泗水,庸庸碌碌老死。因为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要求的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人平稳中庸,顺着体系本身运行的方向走,而并不希望其中的成员有多么强大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只会使得体系运行不畅。两相不适应的结果,就是个人的体制化,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换句话来说,大秦王朝的行政体系,需要的是老实规矩、按部就班。刘邦的那些领导能力,在那样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里,并无用处。那些县令、郡守所擅长的能力,可能是处理细务的执行力,或者厚颜无耻的马屁功,但绝对不是领导力。
因此,刘邦前四十八年的人生,就是在等,也只能是等,等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那一句振聋发聩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以上,节选自:
跟着司马光混职场∣你连苦都不愿意吃,还谈什么奋斗
跟着司马光混职场|别人家的好领导长啥样?
欢迎戳。